汉族传统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8-30
送 灶
“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这是北宋著名贤相吕蒙正及仕(未做官)之前,家贫如洗,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他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送灶,只好以一炷香、一碗水和一首小诗打发灶君上天复命。
传说灶君和灶妈夫妻两个姓张,是玉皇御外甥,由王皇派遣他们到人间掌管一家的祸福财气。因为他们被供奉在锅灶附近,所以,人们称呼他们为“灶妈爷”或称“灶神爷”,成了“一家之主”。
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相传所有被玉皇派驻人间的神都要回天廷复命,汇报人间各家一年来的是非功过。然后玉皇根据诸神的禀告,安排各家来年的善恶吉凶。朝中有人好做官,因为有娘舅这层关系灶妈爷就显得更神气了。这时,人们非常警惕,对灶妈爷也非常敬畏。尤其是过去身受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的妇女们最怕灶妈爷在玉皇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或好吃懒做,或油嘴滑舌,或抛米撒面,或打公骂婆……所以每到这天, 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就千方百计地巴结和讨好灶妈爷。“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一古脑地捧献给灶妈爷!“吃了人家的嘴软”,挡不住美味佳肴诱惑的灶妈爷也只好“上天言好事”了,对谁家媳妇的“勺长勺短”或“毛手毛脚”他们向玉皇一概不报。有的地方在这无,还用吃甜糕、汤圆等带粘性的食物,企图粘住灶妈爷的嘴巴,免得他们在玉皇面前说三道四,等到来年“回宫降吉祥”呀!
心诚则灵。当年吕蒙正虽有如此之举,可是灶妈爷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在玉皇面前为他说了许多好话,玉皇大喜,即命灶妈爷回去暗中保佑吕蒙正,使他“芝麻开花节节高”,仕途坦荡,官运亨通,终于做上了当朝一品宰相。
虽至九宫,事归台阁。解放前在三边地区此俗盛行。先说群众是怎样把灶妈爷“请”到家中来的?当地大多群众都在靠近锅灶墙壁上专门挖个“口形的小崖窑,也有少数有钱人则做个很精致的木刻神龛小阁楼,统称灶舍,人们把带彩的灶妈爷画像张贴在那里边。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大,不论穷家还是富家又都要把这张陈旧的灶妈爷画像揭下来就地焚掉。这时,能说会道者一边烧香叩头,一边口上念道:“灶君灶妈本姓张,我的家庭你知详;今日上无言好事,来年回宫降吉祥……”笨嘴拙舌者则一切从简,灶妈爷赶路匆忙管不了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了!
“荞麦三棱麦子尖,十里乡俗不一般”。当地群众是用吃谷米软糕或荞面搅团来粘(糊)灶妈爷的嘴巴的。其实妇女们早就在做粘(糊)灶妈爷嘴巴的工作。凡是过个大小节令吃好的,妇女们都要泼散灶妈爷,或是用器皿盛上好吃的捧献给灶妈爷。上溯腊月初八这一天,妇女们还拿着“腊八粥”向灶妈爷嘴巴、眼睛上泼散或画圆圈,更具戏剧性。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当地群众又要把新“请”(买)回来的灶妈爷画像张贴在灶舍里,还要特别献上一个用白面加红枣蒸熟的大枣山,除此什么面鸡、面兔、麻花、油饼等等供品就无须细说了。这时虽说灶妈爷不驻人间,但人们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更胜已往。夜里香火不断,黎明燃放鞭炮,沐浴接驾回宫,气氛极为庄重。
解放以后,经过多年宣传破除迷信,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的说法尚有,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活动了。下面用一首陕北民歌来说明本文对“送灶”所叙述的过程,更加形象:“腊月里,二十三,打发灶神上了天;上了天,莫管闲,初一回来吃枣山”。(侯占元) 送 穷 农历正月初五“送穷”(又称“送穷媳妇”),是我国汉族民问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陕北及其毗邻地区非常流行,经久不衰。当地群众即在上年腊月三十(除夕)开始到第二年正月初四晚上都不往外扫倒恶沙(即垃圾),每天把房(窑)里的垃圾都打扫集中在门论上劳,把院子里的集中在垃圾箱或堆放在一个阴暗角落里。等到正月初五这一大,不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把房(窑)内外的垃圾装上小车或箩筐,然后运到通衢或水边或山根倒掉,并在其上烧香敬酒,以示把穷媳妇己送走,迎来者即是财神喜气。正如唐代诗人姚含在《送穷》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陕北有的地方还把送穷媳妇叫做“送穷鬼”。穷鬼又称“穷了”,它还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史籍记载:相传上古时代帝王颛顼(高阳氏)在宫中生了一个儿子。该子身材瘦弱矮小,喜欢穿戴破烂衣衫。即使将新的衣服给了他,他也要捡破或用火烧出窟窿以后才穿。所以在宫中号称他为“穷子”。后来“穷子”于正月初四一个风雨如晦的晚上死去,第二天宫中人们为他送葬,即称“送穷鬼”。从此,正月初五送穷鬼的风俗就代代相传了下来。
在陕北榆林、神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山西晋西北一带,群众在举行送穷祭祀时,妇女们还要用五色布(纸)条做一个带兜的象征穷媳妇的小布(纸)人。在兜内装点食物,表示作为干粮。到时候将小布(纸)人和垃圾一块运到现场,用火焚掉。送穷的人还要默念咒语:“穷媳妇穷,穷媳妇穷,穷媳妇早离我家门。三十里路上喝水咯,五十里路上歇脚咯,八十里路上吃饭咯。离了我家门,到那财主门,急急如律令!”这些咒语都是应景之作,各地有各地的念法。广义地讲各人都希望把“穷媳妇”或“穷鬼”送给自己的敌(仇)人。传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榆林群众送穷时念的咒语是:“穷媳妇子穷媳妇子离我们,我给你寻个好主人。东洋鬼子西洋人,我把你送到东洋去,你寻日本人!”
送完“穷媳妇”或“穷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或炸油糕吃。这叫做“填穷坑”。
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虽然陈旧粗俗,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在新春上月能送走昔日的贫穷愁苦,迎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中一种良好愿望的传统心理,应当加以正确积极地引导。(侯占元)
送 穷
农历正月初五“送穷”(又称“送穷媳妇”),是我国汉族民问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陕北及其毗邻地区非常流行,经久不衰。当地群众即在上年腊月三十(除夕)开始到第二年正月初四晚上都不往外扫倒恶沙(即垃圾),每天把房(窑)里的垃圾都打扫集中在门论上劳,把院子里的集中在垃圾箱或堆放在一个阴暗角落里。等到正月初五这一大,不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把房(窑)内外的垃圾装上小车或箩筐,然后运到通衢或水边或山根倒掉,并在其上烧香敬酒,以示把穷媳妇己送走,迎来者即是财神喜气。正如唐代诗人姚含在《送穷》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陕北有的地方还把送穷媳妇叫做“送穷鬼”。穷鬼又称“穷了”,它还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史籍记载:相传上古时代帝王颛顼(高阳氏)在宫中生了一个儿子。该子身材瘦弱矮小,喜欢穿戴破烂衣衫。即使将新的衣服给了他,他也要捡破或用火烧出窟窿以后才穿。所以在宫中号称他为“穷子”。后来“穷子”于正月初四一个风雨如晦的晚上死去,第二天宫中人们为他送葬,即称“送穷鬼”。从此,正月初五送穷鬼的风俗就代代相传了下来。
在陕北榆林、神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山西晋西北一带,群众在举行送穷祭祀时,妇女们还要用五色布(纸)条做一个带兜的象征穷媳妇的小布(纸)人。在兜内装点食物,表示作为干粮。到时候将小布(纸)人和垃圾一块运到现场,用火焚掉。送穷的人还要默念咒语:“穷媳妇穷,穷媳妇穷,穷媳妇早离我家门。三十里路上喝水咯,五十里路上歇脚咯,八十里路上吃饭咯。离了我家门,到那财主门,急急如律令!”这些咒语都是应景之作,各地有各地的念法。广义地讲各人都希望把“穷媳妇”或“穷鬼”送给自己的敌(仇)人。传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榆林群众送穷时念的咒语是:“穷媳妇子穷媳妇子离我们,我给你寻个好主人。东洋鬼子西洋人,我把你送到东洋去,你寻日本人!”
送完“穷媳妇”或“穷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或炸油糕吃。这叫做“填穷坑”。
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虽然陈旧粗俗,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在新春上月能送走昔日的贫穷愁苦,迎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中一种良好愿望的传统心理,应当加以正确积极地引导。(侯占元)
叫 魂
“魂兮归来”自古有之。过去,三边地区流传着一种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叫魂习俗,同时,相伴随流传着许多跟叫魂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叫魂分平时(个体)和节日(集体)两种。上述地区(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已往由于科学文化极不发达,群众相信人是有具体灵魂的。同时他们也相信灵魂是会被鬼怪勾走的。有时人由于受到惊怕(如夜间遇见野兽等)而丧魂落魄。总之魂不附体了。因此,人是要生病的,或萎靡不振,或精神错乱,或头疼脑热,或不思茶饭,久养不愈。重者要请巫神设坛下阴界招魂,大搞迷信活动;轻者则由主家自行叫魂,聊胜于不治之。
叫魂一般由呼叫者和应声者两人组成,而在天大黑(所谓“星辰全了”)之后举行。但在此之前必须办妥如下事宜:
首先,把佛(祠)堂和灶前的香蜡灯火全部点燃,一片光明,气氛庄重。
其次,按照患者岁数,一岁捏一盏面灯,从患者床(炕)头起一步一盏一直摆到大门以外。
第三,备好箩子一面,其中放置五色布条、小纸人、擀杖、笤帚和少许食物等。
这时,呼叫者拿箩子,应声者紧跟其后,缓缓而行,或到路口,或上山峁,或至河边。叫魂是不烧纸的,到达目的地,呼叫者先从地上捻起一小撮土,用纸包好放入箩子;然后调转头一边挥舞擀杖(擀和赶字同音,意思即往回赶已走散的灵魂),一边呼叫患者的名字:“ X X X回家来!”应声者随即答道:“回来了!”其呼应之声急迫而恳切,在空旷的夜幕下荡漾着。这样一直呼应着走回到患者住的房(窑)门上,呼叫者即手搬户枢(俗称“门钻”)继续呼叫患者名字:“X x x回家来!”这时房(窑)内的人也可以答应着:“回来了!”于是,房(窑)内外一片“回来了”之声,叫魂达到高潮。
就这样,先远后近,照样炮制(不含贬义),连续三次。然后,呼叫者走到患者的身边,一面不断地用笤帚往身上空扫,一面回中念念有词:“魂上身了,魂附体了;长命富贵,永不销魂:消灾免难,永世不犯……”应声者和众人一长串“了”字回音到底:“上身了,附体了;长命了,富贵了;消灾了,免难了……”再后,把包回来的土面和小纸人以及巫神或阴阳“度”的护身符,装进红布三角形小荷包里,连同五色布条一起缀在患者外衣的液窝(即夹肢窝)。最后,让患者将箩子里放过的食物咬上几口,表示人魂合二为一了。
所谓“节日”叫魂,即指农历正月初七晚上全家人集体叫魂。据《北史·魏收传》载,董勋答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即人日)。”当地群众称人日为“人七”或“人情”,说“过人七”是“过小年”。传说这天天上星宿陶临人间,是个喜庆和祥和的日子。晚上室外灯笼高挂,室内香蜡点燃,里外通明。集体叫魂除以家中最年长之人岁数制作面灯点燃外,其余一切用物同上。点燃面灯放置于或室内或室外高桌之上,名曰“顺星灯”或曰“长命灯”,十分壮观。叫魂时选择两名辈数最小者,以长幼尊卑为序,轮番呼叫(回应)着人之伦的辈数称谓(长辈也可以给晚辈叫),叫完为止。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皆大喜欢。追问

太长了,有简短的吗

追答

你可以百度里找一下,这都很多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