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的诗配画简单又漂亮

如题所述

《凉州词》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5、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6、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7、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8、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歌背后的故事:

这段著名的故事被后人叫做旗亭听唱(又称旗亭画壁),故事的真伪我们暂且不说,但是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一说明无论是王之涣、王昌龄还是高适,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广为传唱。

所以我们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写的内容虽然是边塞的情势,写的是边塞的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但是在当时的盛唐人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表达人情、描写风物的绝佳诗篇。

它远远的超越了边塞这个题材,而成为人们心目当中一首抒情达意,演唱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怀,抒发人情的一篇佳作。所以无论是歌女,无论是士大夫,无论是普通的读书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诗。

虽然我们现在的边疆战士早已不同,而且现在的边疆风物也跟一千多年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当我们引用起这首《凉州词》的时候,不自觉地眼前还会浮现出那大漠的风光,还会感受到盛唐人的气象还能感受到王之涣在写《凉州词》的时候内心里涌动的情感。这大约就是《凉州词》为什么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31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5、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6、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7、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8、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写作背景: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