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马俱乐部”初体验

如题所述

第一次听到头马这个名字,感觉很有趣,又有点儿奇怪,听来似乎和赛马有关系,在香港,每年开年有个仪式,请名流将马拉到马场亮相,第一位称之为“拉头马”。此时的头马是 Toast Master的音译,一个英文演讲俱乐部,和赛马完全不搭界。

百度百科的解释:

Toast 是“举杯祝贺”,Master 是“主人”,Toastmaster 意思是为‘会议主持人’。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于1924 年于美国 加州 成立,为一个非营利事业组织,于全球 136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6万个会员组织。成立的原因是基于帮助他人如何演讲、倾听与思考,培养学员领导、表达能力的国际性组织。

1924年成立的NGO,分布在全球136个国家,妥妥的国际范儿啊!怎么才来啊!

中国大陆第一个头马演讲俱乐部于1999年,在上海成立,即SH No.1 Toast Master Club。

我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头马俱乐部 ,正是坐落于静安寺地区的SH No1俱乐部。只见教室里坐着二三十人,在专心聆听;台上一位主持人,手里拿着一把题目,让每个嘉宾上来抽一个,就这个题目当场做回答。回答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而是要用英语来阐述,至少讲2分钟,就是一个小小的英语演讲。

这是table topic,即兴演讲环节。10个人先后上台抽题演讲,每个人讲完会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演讲的时候,台下有计时人员一直在紧盯时间。当演讲时间过关,会举绿色牌子示意;当距离结束时间还有约一分钟,举黄牌示意;演讲时间到了,立刻打铃示意演讲者停止。所有人讲完后,Timer会在黑板上写下每个人的演讲时长。

不仅如此,今次的会议行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所需时间都一一列出,打印出来。

下一环节是VIP嘉宾分享,一位高大的老外做分享。他讲了他拍电影扮演CEO的经历:拍摄过程中,因动作NG而需要不断重复,每次会响起一句旁白“do it again”。他扮演的无数个场景,不断有 do it again提示声。真实人生中,很多时你也可以假想,有一台摄影机无时无刻不在对着你,你要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失败了,没关系,do it again。好有深意!

接着茶歇,照大合照。

茶歇后,是另一重要环节,prepared speech即‘有准备演讲’。有四位嘉宾依次上台演讲,题目早已规定,事先写了稿子练熟,脱稿上台演讲。每一位讲者都有一位点评嘉宾,专门针对个人演讲做点评。其实,点评也是一篇小演讲。此时,场下其他人,每人获发一张小纸条,可以随手写下对各演讲者的印象和评价,这些小纸条最后会发给对应的讲者。

全部讲完后,各个专门角色官上台,他们就各自领域通报今天会议的情况,除了timer时间官,还有语法官,哼哈官。

之后是VIP嘉宾做总结和点评。

VIP嘉宾请所有第一次拜访的客人上台,每人30秒的英文自我介绍。介绍的时候,环视观众,深深感觉这是一个温暖的充满鼓励的地方。

俱乐部的使命是 “provide a supportive and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which members are empowered to develop 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skills, resulting in greater self-confidence and personal growth. ”

Toastmaster俱乐部的常规会议一般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举办一次。每次会议时长2小时左右。

会议通常由三个大环节组成-- 即兴演讲 环节(Table Topic)、正式演讲环节(Prepared Speech)以及点评环节(Evaluation)。整个会议流程由主持人(TME-Toastmaster of the Evening)串联。

现场角色官:

TME-Toastmaster of the Evening 会议主持人

Timer 时间官

Grammarian 语法官

Ah-counter 哼哈官

TTM-Table Topic Master 即兴演讲主持人

IE-Individual Evaluator 点评人

GE-General Evaluator 总点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