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会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困住一辈子吗?

如题所述

如果你问我,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大吗?我告诉你,很大。
那人会被困住一辈子吗?不一定,因为这个问题是有解的。
我们先来说说原生家庭为什么会带给你带来痛苦。
主要原因就是,它为我们制定了一个难以跳出的模板,让我们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 当我发现你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你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上窜上来,深深地无奈与悲哀,终生难忘。”
* 当你一边因为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痛苦不堪,一边却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往往会陷入自责。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原生家庭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形成一些内在模型,这些模型就是日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伴侣关系。
如果不去解决我们和原生家庭的恩怨,我们很有可能会在自己的人际和婚姻里重演这个模式。
重演的方式无非是四种,自己扮演父母、自己扮演小孩,或者自己扮演一个相反的父母,自己扮演一个相反的小孩,或者跟对方一起对调。
这么看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好像我们一生耗尽一生,都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阴影。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说了,这个问题是有解的。
那到底什么才是面对“原生家庭”的正确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你说是黑,我要说是白,你若说是白,我就要跟你说是黑。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_如果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里,头一句话就是:我的人生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我父母害的。
对这样的人,我一定不和他谈“原生家庭”,而是要谈“人生的责任”。“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活在当下决定的。”“我们有自由意志去选择可以怎么过。”
_如果一个来访者进来就跟我说:原生家庭?我知道你们咨询师最喜欢谈这个。不要扯那么多,我就想解决当下的问题!
这样的人,我一定要慢慢地让他接触原生家庭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我们的人生是分为两种:“表”VS“里”。
所谓“表”,就是我们正在过着的人生。
所谓“里”,就是我们想过,但未能过的人生。
“林黛玉们”的“表”就是那些“诗”;
“薛蟠们”的“表”就是他们的“油腻生活”。
如果我问“林黛玉”,如果你不看书,不写诗,不哭,会有什么感觉?
“林黛玉”会说:我会很害怕。
怕什么?
“林黛玉”会说:害怕被拒绝。
害怕拒绝什么?
林黛玉们:"我觉得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爱我,如果我对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提出需要,结果就是被残酷伤害,所以我会躲到诗的世界里,通过悲情和浪漫来麻醉自己,让我不用面对对依恋的渴望。"
如果我问“薛蟠”:"如果你不这么让自己像个机器人,人生会怎样?"
薛蟠们会说:"别看我长得糙,我也有一颗玻璃心,也是一个正常人,也需要温暖和拥抱。"
这就是“林黛玉们”和“薛蟠们”的“里”。
可以看到,我们的一生就在“表”与“里”的冲突里纠结着,冲突着,两者越极端,冲突越大。
“林黛玉”们通过“假依赖”,否认强大,把自己的强大放在别人身上,总是寄托于他人的爱,才能勉强活下去。
“薛蟠”们,通过“假独立”,否认弱小,把弱小放在他人身上,不断打压别人远离脆弱。
“林黛玉”们把“原生家庭”妖魔化,而“薛蟠式”们则把“原生家庭的影响”虚无化。
重点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面对“里”的态度:是不断的自欺欺人,隔离自己内心的真实,还是拿出勇气面对内心的黑暗和空洞,认真地疗愈和成长?
什么才是真正面对自己的“里”?
做一下按摩就知道了。
按摩师会把你身上所有平时不觉察的痛点都找到,按摩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浑身舒坦。
所谓成长就是找到病灶,按摩痛点,最后让你经络通畅,身心健康。
我们发现东西方宗教到最后都是静修和冥想打坐。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所有的生命力都等着被看见。
像向日葵渴望阳光,鱼渴望水,人渴望爱一样。
唯一的真理,就是去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把原生家庭当成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理解共情内在受伤的孩子,理解共情父母有缺陷的爱,理解共情整个家族的能量、情感与艰辛。
从深层读到家族对我们的祝福,然后脱离出去成为自己。
尊重自我,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