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如题所述

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时,往往要用解析法或图解法在地形图上求出任意点的坐标和高程,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和坡度,利用地形图绘制断面图等,这就是用图的基本内容。

一、确定图上点的坐标

如图9-3,欲求A点的坐标,先过A点作坐标格网的平行线,分别与格网的纵横线相交于e,f和g,h,再用直尺量出ag,ae图上长度,设比例尺分母为M,则A点坐标为

建筑工程测量

若精度要求较高,则应考虑图纸伸缩变形的影响,此时还应量出ab、ad的图上长度,则A点坐标为

建筑工程测量

式中:l——理论长度10cm所代表的实地长度;

x,y——点的坐标。

二、确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如图9-3,欲确定A,B间的水平距离,可用两种方法求得。

图9-3 地形图的应用

1.直接量测(图解法)

用卡规在图上直接卡出线段长度,再与图示比例尺比量,即可得其水平距离。也可以用刻有毫米的直尺量取图上长度dAB并按比例尺(M为比例尺分母)换算为实地水平距离,即

DAB=dAB·M (9-3)

或用比例尺直接量取直线长度。

2.解析法

按(9-2)式,先求出A,B两点的坐标,再根据A,B两点坐标由公式计算

建筑工程测量

三、确定两点间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1.图解法

如图9-3,欲求AB坐标方位角αAB,可过A点作格网平行线,指向北方向,用量角器直接量取北方向与直线AB的夹角,即得αAB值。

若要量得准确一些,可再过B点作一格网平行线,用量角器量出αBA,取αAB和αBA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即

建筑工程测量

2.解析法

按(9-2)式,先求出A,B两点的坐标,然后按下式计算的AB坐标方位角αAB,即

建筑工程测量

当直线较长时,解析法可取得较好的结果。

四、确定点的高程

如图9-4,若A点恰好位于某等高线上,则等高线的高程即是A点的高程。若M点位于两等高线之间,则可过M点画一直线,此直线应正交于等高线,交两相邻等高线于P,Q两点,分别量出PM和MQ的长度,则M点的高程按下式比例内插求得

建筑工程测量

式中:h——等高距;

HP——通过P点的等高线高程。

五、确定两点间直线的坡度

图9-4 确定点的高程

在地形图上求得两点间直线的水平距离D及其两点间高差h后,则可根据下式求得该直线之坡度i,即

建筑工程测量

式中:Δh——两点间高差;

d——图上量得的两点间相应距离;

M——地形图比例尺的分母。

i有正负号,正号表示上坡,负号表示下坡,常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

如图9-4中的P,Q两点,其高差为1m,图上量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1cm,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则PQ线的地面坡度为

建筑工程测量

如果两点间的距离较长,中间通过疏密不等的等高线,则上式所求地面坡度为两点间的平均坡度,或两点在空间连线的坡度。

六、按规定的坡度选定等坡路线

图9-5 选定等坡路线

如图9-5,要从A向山顶B选一条公路的路线。已知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为h=5m,规定坡度i=5%,则路线通过相邻等高线的平距应该是

。在1:10000图上平距应为1cm,用分规以A为圆心,1cm为半径,作圆弧交55m等高线于1或1′。再以1或1′为圆心,按同样的半径交60m等高线于2或2′。同法可得一系列交点,直到B。把相邻点连接,即得两条符合于设计要求的路线的大致方向。然后通过实地踏勘,综合考虑选出一条较理想的公路路线。

由图中可以看出,A—1′—2′—3′…线路的线形,不如A—1—2—3…线路线形好。

七、绘制已知方向纵断面图

如图9-6,绘制折线AB 断面。将折线与图上等高线交点用1,2,3,…标明;将1mm方格纸放在地形图的下方,在纸上画一直线PQ作为断面图的横坐标轴,代表水平距离,纵坐标轴AH代表高程;将地形图上折线与等高线相交的各点,按水平距离的比例尺转绘到PQ线上,再从PQ线上这些点作垂线,按规定的高程比例尺(一般为距离比例尺的10倍或20倍)确定这些点的相应高度,最后用折线或平滑曲线连接这些高程点,即得AB折线的断面图。

图9-6 绘制纵断面图

八、确定汇水面积的边界线

当在山谷或河流修建大坝、架设桥梁或敷设涵洞时,都要知道有多大面积的雨水汇集在这里,这个面积称为汇水面积。

汇水面积的边界是根据等高线的分水线(山脊线)来确定的。如图9-7,通过山谷,在MN处要修建水库的水坝,就须确定该处的汇水面积,即由图中分水线(点划线)AB,BC,CD,DE,EF与FA线段所围成的面积;再根据该地区的降雨量就可确定流经该处的水流量。这是设计桥梁、涵洞或水坝容量的重要数据。

图9-7 确定汇水面积边界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