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兰利航母被击沉海底这事什么时间发生的?

如题所述

1936年,兰利号被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母舰,编号AV-3。太平洋战争期间,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向爪哇岛执行运送战斗机任务时,被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击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3
“兰利”号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42年2月27日在东南亚战役期间被日军飞机击沉于爪哇以南海域。
“兰利”号的前身是美国海军于1912年建成的运煤船“木星”号。随着船舶技术的进步,各国海军舰船的主要燃料由煤炭变成了燃油,到一战结束时,运煤船已逐渐失去用武之地。与此同时飞机的发展日益引起各国海军的关注,航空母舰这一新事物也应运而生,但传统派的海军军官依然充满疑虑,对美国海军而言也不例外。美国海军在一战时已经组建了海军航空兵,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和飞行员,还进行了在舰船上起降飞机的试验(当时是在一些经过临时改装的军舰上),但还没有真正拥有一艘航空母舰,对于是否要建造航母、建造什么标准的航母、航母如何运用于作战,美国海军内部也莫衷一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美国海军于1919年决定先将已经闲置的“木星”号改建为航空母舰,以探索和积累经验,再决定未来是否要专门建造新型航空母舰。1922年,完成改建的“木星”号以“兰利”(USS Langley)的新舰名重新加入美国海军,舰船编号为CV-1,它由此成为了美国海军拥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兰利”号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演习,这些试验和探索对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兰利”号毕竟前身只是一艘运煤船,技术性能总体而言并不优秀,而且美国当时是第一次建造航空母舰,很多方面没有经验可循,只能“凭感觉”,种种原因导致“兰利”号到1930年代实际上已经落伍了:它的航速太低,只有15节,跟不上普遍能够达到30节以上战斗航速的新型航空母舰和巡洋舰,过低的航速也不利于舰载机的起降;它的搭载能力也较小,只能搭载36架飞机,比不上后来陆续建成入役的拥有更大的机库的新型航空母舰,较小的载机量使得它在攻击力和防御力上明显不足,再加上只设置了一台性能老旧的舰载机升降机,甲板作业效率也十分低下;在防空火力配置、舰船本身的防护等方面,“兰利”号也同样弱点重重。随着新建造的航空母舰不断入役,本身只是试验之作的“兰利”已失去了其价值。1936年,美国海军将其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以继续发挥余热,舰名依然为“兰利”,经过第二次改造的“兰利”号被编入美国海军亚洲舰队、长期驻扎于菲律宾。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日军对东南亚的盟军也发动了全面进攻。由于美国亚洲舰队实力薄弱,无力同日本海军正面对抗,“兰利”号与亚洲舰队大多数舰艇一起离开了菲律宾前往荷属东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随后又前往澳大利亚。1942年2月,日军在东南亚攻城掠地,逐渐逼近荷属东印度的中心——爪哇,盟军司令部命令“兰利”号运送一批战斗机及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空勤、地勤人员前往爪哇,以解燃眉之急。2月27日上午,当“兰利”号与护航的2艘美军驱逐舰“惠普尔”号和“埃德索尔”号一同航行至爪哇岛以南约75海里的海域时,突然遭到从巴厘岛机场起飞的日军16架一式陆上攻击机的空袭。已被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的“兰利”无力反击(虽然搭载了战斗机,但是以零部件状态存放于机库、准备运抵爪哇之后再组装),在被日机命中5枚炸弹、另有多颗炸弹近失之后,多处燃起大火、舰体严重倾斜、丧失全部动力的“兰利”号于当天下午被美军放弃,由护航的驱逐舰向其发射鱼雷将其击沉,16名船员遇难,舰上运载的用以增强盟军在爪哇的航空兵力的32架美制P-40战斗机也全部沉入大海。“兰利”号的沉没也为盟军在爪哇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悲剧并未到此结束,“兰利”号的数百名幸存者被“惠普尔”号和“埃德索尔”号救起后转移至美军油轮“佩科斯”号,然而在离开爪哇附近海域时“佩科斯”号也于3月1日被日军航母机动部队的“苍龙”号航空母舰发现并击沉,当“惠普尔”号赶来救援时,包括“兰利”号之前的幸存者在内的许多人葬身鱼腹,最终只有两百余人获救。搭乘“兰利”号的美国陆航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则被转移至“埃德索尔”号驱逐舰并继续前往爪哇,但在途中即失去音讯下落不明,直到战后盟军才从日方资料得知“埃德索尔”号同样于3月1日遭到日军航母机动部队的拦截,在日舰的炮击和航母舰载机的空袭之下苦苦坚持数小时之后才于当天傍晚最终沉没,大部分舰员不幸遇难,只有少数人被日军俘虏、但无一人幸存到战争结束。战后,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掩埋被处决的“埃德索尔”号舰员和同舰搭载的美国陆航人员的遗骸的乱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