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人造空间,起源于原始部落的避难所。最初,安全是建筑的唯一要求,只要能够抵御风雨和野兽的侵袭,就能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庇护。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日益多样。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精神内涵,追求能够寄托情感和精神的物质载体。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有着更高的期望,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焦点。首先,现代建筑往往忽视了与环境的互动。文脉主义运动应运而生,强调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内在联系。这种思想并非现代独有,古人早已将建筑视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通过单体建筑的相互配合形成群体建筑。
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群体建筑的和谐搭配上。例如,四合院就是由多个建筑单体组合而成的单元建筑。北京有许多这样的建筑群,如故宫、颐和园等,它们体现了完整而明确的空间思想。这种观念在国外也有体现,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达·芬奇的“美并非总是善的”,都强调了建筑环境的美。
其次,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群体建筑的组合远比单体建筑更为复杂,但这种复杂性应通过和谐的内容与形式、造型美的手段有机地组织起来,以达到深刻的结构简单性。现代建筑群体与历史建筑群的协调是一个挑战,需要找到共同的支点。
最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是近年来建筑界的新主张。这种协调不仅包括空间上的,也包括时间上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时空坐标系统。建筑应被视为环境的“主角”,而人是环境空间的“主角”。建筑的特色美应融入整体环境,而非孤立存在。
综上所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多维度的,涉及安全、精神性、和谐协调等方面。建筑不应仅仅追求形式的统一,而应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环境艺术。在追求个性与共性的融合中,建筑师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以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外在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