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一开始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不说,这还用问吗?”因为在我的定义中,废话等于没有用的话,说不说都一样,那我又何必浪费那个时间呢?

很显然,我一开始站在了反方的观点,我以为我换位思考了,节约的不仅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时间。但仔细思考后发现,我这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每个人对废话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真正决定一句话是不是废话的,其实是听的那个人,而不是说的那个人。所以我的观点是:要说。

听的人觉得无聊、没用、不花心思,这就是一句废话!这就像很多艺术家、文人墨客、甚至哲学家,他们都很擅长说“废话”,鲁迅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废不废?莎士比亚在他的《哈姆雷特》中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废不废?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我想不是的,不然他们也不会被世人捧得那么高。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在说话的时候不会每一次都去想这句话正不正确、有没有用,我们仅仅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不让说废话的人,他要求你闭嘴,因为他觉得没有用,还洋洋自得地以为为你节约了时间,其实他剥夺了你说话的权利。当你跟他说:“记得早点休息、多喝热水”这些话时,他觉得烦,所以他不想让你说。

当然,我必须要承认,反方许吉如的立论非常好,反驳得也很有力,她说,“不说废话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会成为我对别人的指责和绑架。”之后她漂亮地拿出自己的观点,“说废话的人看不见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她觉得,我们在说正确废话的时候,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说白了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方觉得,说正确的废话,比如“多喝热水、多休息”这种不痛不痒的话,正在毁掉我们真正关心一个人的能力。是没错,在劝别人多喝热水的时候,不如亲手给他一杯热水,在劝舍友早点睡觉时,不如直接熄灯、没收手机,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但问题是,如果那些我们关心的人,并不在身边呢,如果那些关心我们的人,并没有那么高的情商,不会以一种你觉得有用的方式和你说话呢?

所以杨奇涵在结辩时,有句话击中了我。他说,“父母听了我们这样高深莫测的辩论,是不是以后不太敢讲话了?”我在想,父母在微信的每一句“记得多吃饭、累了就休息、别老熬夜、多吃水果……”它们不就是正确的废话吗?但我舍不得让他们闭嘴,因为他们说了什么不重要,可那些没有用的话,是他们所能想到的,全部的真心。

我不希望我在和父母聊天时,他们习惯性地沉默,他们三咸其口,再三思量,不知道一句话要怎么说才能对我有用。

我希望不管是父母,还是朋友,我们都能做到真诚地表达和耐心地倾听,不要因为它是“正确的废话”而变得犹豫、多疑、不知所措。

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里,之所以会有“正确的废话”这样的定义,其实与新鲜感有关。想想看,情侣之间的第一个“我爱你”会不会让你动心,那第十个、第二十个、第一百个呢?你便会觉得它是一句“废话”了是吧。所以这句话到底废不废,要看听者动不动心。

我们因为习惯了别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觉得它没有用了,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把我们的新鲜感变成安全感,把所谓的海誓山盟,变成了“正确的废话”。

储教授说,“一个社会对讲话的质量要求越高,有权利讲话的人就会越少。”我非常认同。这把我从一个说话者的角度,一下子被拉到了听者的角度。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觉得父母挺唠叨的,但当我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身在异乡,看多了人情世故,尝多了冷暖自知后,我突然发现,有父母唠叨,真好!

再来回归到说话者的角度,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话,能够帮助到别人,能带给对方感动和幸福,所以我们也希望别人说同样有用的话,给我们对等的回报,但其实认真想想,那种有用、感动和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去发现和体悟的。所以,不要对和我们说话的人提出那么多的要求,也不要主观臆断地觉得,你说的话对方觉得烦,觉得是废话。也许,你的一句“晚安,早点休息”,会成为别人熬夜加班时最深的感动。

大胆去说吧,即便是废话,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愿意听你说一辈子废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