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墨子用什么现象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古人墨子用什么现象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小孔成像。

《墨经·经说下》中留有这样一段记载:

“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

“光线照到人,人体所反射的光线好比箭射那样地直线前进。这样,人的下部在屏之高处成像;人的高部在屏之下面成像。即所成之人像为倒转。何以故呢?这是因为,来自足部的光线,其下面一部分被遮蔽了;来自头部的光线,其上面一部分被遮蔽了的缘故。但正因为在光路上或远或近存在着小孔,可让光线透入,故暗匣内所成之象是个明亮的影像。”

这段表述,用戴念祖的话来总结,就是:

“本条《墨经》文字不仅描述了小孔成像的情形,而且指出了光线的直线行进性质。”

这一发现,与当时的其他文明相比,确实超前。有人说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光沿着直线传播”,并不为过。

扩展资料:

实验结论

1、只要小孔足够小,无论孔的形状如何,对所成像的清晰程度和像的形状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2、像距孔越近,所成像越小且亮;反之,越大且暗。

3、孔距蜡烛越近,所成像越大且暗;反之,越小且亮。

4、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且像的大小、清晰程度与上面的结论有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孔成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7

古人墨子用小孔成像来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扩展资料:

墨子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特别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孔成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16
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16
小孔成像来证明
第4个回答  2018-12-01
我88年初中学过这个问题 当时没说是墨子证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