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友如何逆袭成状元的?

如题所述

当人生遭遇到重要打击,从一个官二代成为底层百姓,连老婆也跑了。这时候,是该自暴自弃,还是发奋努力从头再来?咱们今天来聊一个唐朝宰相王季友的故事。

王季友生于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在他父亲王仪任丹阳太守的时候,迎娶了河东郡的柳姓大家的千金小姐柳氏为妻,夫妻情深意笃,生活富贵无忧。

但世事难料,父亲王仪在任的时候,因工作原因,受到皇帝的惩罚。王家突遭变故,钱财是保不住了,光剩几口人忙着避祸。

王季友一家迁到豫章(如今南昌)东湖,一家人挤在一个四面漏风的破房子里。家里一穷二白,王季友又没有什么手艺,只得学人家编草鞋,拿到街上去卖,但所得寥寥,哪够养家糊口。

人生向来只有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的事。王季友落魄后,从前的朋友便形如陌路,都避他如瘟疫,四方邻居见他穷困潦倒,又不懂得生计,也嘲笑他是落魄贵公子。

饱受旁人冷眼便罢了,没想到岳父也遣人来接柳氏。话说得很难听,说他如今都是叫花子了,拿什么养活柳氏?柳家好歹是旺族,别人要是知道自己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叫花子,自己的脸往哪里搁?所以,不管柳氏如何哀求,柳家还是逼着王季友写了一纸休书,将柳氏接了回去。

王季友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富贵跌入贫穷的极致,又遭遇了众叛亲离的痛苦。柳氏的离去,让他再无心卖草鞋。他要发愤,混出个人样来给这些瞧不起他的人看看。

背着一箱书,王季友到自己最仰慕的徐孺子隐居的丰城株山脚,搭了个茅屋,开辟了一块荒地。在这里,他一边耕种一边苦读。

经过多年发愤读书,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一年,科举会试结束,一共录取二十名进士,其中王季友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优异成绩,一举夺魁,成了皇帝钦点的新科状元。

消息传出来,震惊朝野,这消息更是在河东柳家掀起了轩然大波,谁也没想到一个被打倒在地的人,竟还能东山再起。柳家有心想将女儿送回王季友身边,恢复王季友的女婿身份,但是又怕遭到王季友的拒绝和羞辱。再说此时的王季友已经另娶陈氏为妻了,柳家毕竟是旺族,怎么愿意让女儿去做妾呢!左思右想,只能长吁短叹,只怪自己当初不识金镶玉。

也许是久居山野的原因,也许是生性秉直的原因,在朝中做御史治书的王季友看不惯大权在握,排挤贤才的李林甫,因不愿与他同流合污便弃官而去,又回到山里过着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王季友除了设帐授徒,便潜心做学问。二十多年的光阴里,他写出了《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文稿,连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一众文学大咖都被他吸引,并与他和诗为乐。

虽然王季友一直隐居在株山脚下,但他的生活一直被一个人牵挂,这个人就是他曾经的结发妻子柳氏。柳氏探听得陈氏去世多年,便鼓起了勇气,趁着月夜找到了王季友的草庐,时隔多年,两人再见,彼此都不再年轻,王季友也早已没有了怨意,有的只是对当年恩爱的追忆。

王季友和柳氏事隔多年,又走到一起。这事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杜甫知道后,觉得王季友的人生变幻无常,于是写下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这样的话。

试想一想,如果王季友在柳氏离开后,一蹶不振,还能有后面的故事了吗?不过王季友也该感谢柳家的决绝,不是柳家,他大概还不会想要去考取功名,福兮祸兮,就如杜甫说的,不过是“白云苍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