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训练次数可以决定肌肉密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13
肌肉密度其实是一种假说,但其实并不成立。以下我用科学数据与生理机制说明:
首先,最早的假设是因为健美运动员与力量举运动员在相同肌肉维度下发出了不同的力量,那么在科学检测技术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做出了以下的一些假设:
这种假设下面是认为,某种训练方法只会增加肌丝纤维的大小,某种训练方法会增加肌丝纤维的数量。所以会导致健美运动员与举重运动员在维度相似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力量。一般会认为,举重运动员的肌肉“更高密度”。
问题来了,一般认为健美运动员的肌肉不具备功能性,但是健美运动员其实会更倾向与高密度、高次数的训练方法,举重运动员更倾向高负荷,低次数的训练方案,一起假设的举重运动员的肌肉更高密度这种假设,好像与次数关系并不成立。
而且,这种假设在肌肉类型上的发现之后被推翻了。
我们的身体内存在两种肌肉类型:
1.
红肌(I型肌)——为耐力肌肉,因为肌肉细胞内的线粒体与血红细胞较多,成红色,主要靠有氧能力提供能量。
2.
白肌(II型肌)——为力量型肌肉,肌肉里面糖原储备比较多,主要以糖分供能,但是经历过一定的训练,会产生一种亚型IIa型肌肉,该肌肉既能保持II型肌肉本身最大力量,也能够更持久低产生力量。
大部分的理论学说认为,两种肌型不能互相转化,但是能互相影响。如果,你做有氧运动比较多,肌肉会让I型肌肉发展更理想这种发展会适当的抑制II型肌肉增长,但是I型肌肉的形状偏向细长、并不肥大,所以,比较多的有氧训练会影响肌肉增长,是因为对于II型肌肉的抑制。
发出更大力量的是依靠II型肌肉,II型肌肉的增长都会更倾向变成耐力型II型肌肉,所以,增加肌肉的方案应该更倾向于中等与高的训练次数(6-15次每组)
参考一下文献:
对比力量训练的个体与无受过训练的个体,肌肉纤维的数量基本相等,所以,“肌肉密度”的肌纤维增加的假设也否定了。
那么,力量到底还和什么有关呢?
我们发生力量的时候,导致力量大小与爆发力大小的因素,除了肌肉维度以外,最重要的发生因素是因为运动神经元对于肌肉的信号影响。
这里对于一些运动知识不足的同学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我用另外一个比喻:
增肌相当于你换了一辆跑车,但是,你并不会开这辆跑车,因为你一直在普通公路上开,并没有开到高速公路上。(接下来会解释增肌训练是很慢速的训练)
但是,如果,你开着你的跑车,时不时上一下高速公路,那么,你就越来越能发挥这辆跑车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