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取保候审后会判刑的几率

如题所述

几率较大,但不是100%。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临时性强制措施,能取保候审一般说明案件情节比较,也可能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百分百会判缓刑。
缓刑主要考虑的是,犯罪情节轻微,适用缓刑没有社会危险性,在法院未判决前,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开庭前,如果法院认为会判实刑,会撤销取保而关押,这样基本就不存在缓刑可能。
取保候审是个强制措施,被取保候审不意味着不追究刑事责任了,还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但是能被取保候审是个好现象,一般取保候审出来的,判缓刑几率较大。两者的条件有一些相近,都适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有积极赔偿,取得谅解,或者其他有利因素如未成年人可能争取缓刑。
如果是因为证据不足而被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又无法补充侦查到充分证据,将不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不会坐牢,当然也不会产生前科等不良记录。即使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到了充分证据,需要继续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可以寻求律师帮助,通过有效辩护,与受害方积极协商,取得谅解的,嫌疑人被判处缓刑的机率是非常高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判处实际刑罚,最终就达到不再进监狱服刑的效果。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刑事强制措施不是最终的刑罚,只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一种限制当事人人身自由的一种手段。
取保候审后案件可能有以下走向:
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检察机关作不起诉、法院判决无罪、法院判决有罪(包括实刑和缓刑)。
1.公安机关撤销案件。
这种情况一般是公安机关侦察后没有查到犯罪事实、证据不足或者认为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
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多见。
2.检察机关作不起诉。
检察院不起诉分为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
法定不起诉主要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酌定不起诉主要是犯罪情节轻微。
2022年3月最高检公布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决定不起诉34.8万人,同比上升39.4%,不起诉率16.6%,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
近年检察机关在“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的指导思想下,不起诉率有所增长,可以积极争取。
3.法院判决无罪。
法院判决无罪主要是没有犯罪事实或不构成犯罪。
根据最高检公布的数据2021年无罪判决率为0.03%,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为万分之三。
可见在法院能取得无罪判决是十分困难的。
4.法院判决有罪(包括实刑和缓刑)。
实践中,取保候审后法院判决有罪是比较常见的情形,且根据实践经验取保候审后判处缓刑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应当努力争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72条
适用缓刑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暂不执行所判刑罚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六十四条
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