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科全书的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中华百科全书》为国内第一套中文百科全书,总计十册。自民国七十年(公元1981年)三月开始陆续出版,至民国七十二年(公元1983年)七月完成,全书共分为三十八种类别,各款目采辞典形式综合编排,辞目约一万五千余条。是由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博士,为展现大学为“网罗百家、囊括大典”之机构,组成委员会倡导编纂。
李天任博士(现任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有鉴于科技进步与网络的发达,数字出版逐渐形成趋势,自民国八十八年(公元1999)七月开始,经由导入数字典藏之技术后,开始推动“《中华百科全书》数字化”工作,共计三十八种类别,6,412页。
2004年起,《中华百科全书》在经由数字典藏的内容后,希望增加大量多媒体内容,并改善分类索引接口及难字字型之呈现,增进传达百科全书知识提供的方便性。透过有系统、数字化的整合与应用,《中华百科全书》亦可提供超级链接(Hyper Link)、超媒体(Hyper Media),方便浏览典藏知识、快速搜寻等功能。
为了便于区分,“典藏版”所有文字均未做更动或增加,图片及表格直接从纸本的中华百科扫瞄为图档,藉以呈现当年最原始的资料。2004年数字化后的《中华百科全书》,称为“多媒体版”,为配合时势潮流,所有词条依据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重新分为十大类,并就部分内容作修改更新,图形、地图以向量方式重新描绘上色,并结合故宫等多个典藏单位,提供多媒体影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