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简历,博古和秦邦宪是什么关系?博古是谁

如题所述

博古和秦邦宪是同一个人,博古简历: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1907年6月2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中耆英里的书香世家。

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30年回国,任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

1931年4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31年9月-1935年1月任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1945年6月,当选为七大中央委员。

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章审议小组的工作,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

扩展资料

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的博古、周恩来、张闻天与项英4人未经中委选举,但五中全会政治局常委(有时也称书记)的名单是经共产国际批准并有所增减的,手续不完备,但合法。

在1935年元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著名的遵义会议上,博古作了初步检讨,承认五次反“围剿”失败,撤出中央苏区,不能不开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古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8

博古,原名秦邦宪,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简历如下:

1924年至1926年在家乡江苏无锡编辑《无锡评论》。

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古在入党前后即开始写作与从事编辑工作。博古与王明、张闻天等人是苏联留学期间的同学,与其他同期的同学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1926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

1930年回国,任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

1931年4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1931年9月-1935年1月任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又与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36年任中共中央代表,秦邦宪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同年,秦邦宪任党中央代表,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即提出要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

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部长。

1939年1月7日,博古写了《祝新华二周年》,阐明《新华日报》的宗旨:“本报志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寇贼蹂躏的同胞之苦难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励者倡导者。”

1940年底返回延安,继续任新华通讯社社长。

1941年后,博古在延安创办和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和解放区新闻机构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延安整风时期博古曾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其兼任的理论性职务和宣传阵地都被迫交出,也退出中共七大政治局。

1942年3月17日,博古召开全社干部大会,检查十个月的报纸,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完成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完全在我”。1942年9月,中央决定《解放日报》同时又是西北局机关报以后,博古撰写社论《党与党报》,首次提出党报是“党的喉舌”。

1944年2月16日,博古执笔的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说:“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并说:“办报是全党一件大事,是人民大众的一件大事,是治国的本领之一。”从此,《解放日报》被认为是一份完全的党报了。

1944年10月11日博古又写了《党报记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的社论,提出“党报的记者是党的耳目喉舌”,为此“要用党的立场党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不仅反映现实,还要指导现实”,“还要有记者的品质”等等,这些话在延安是黄莺第一声,现在重读也极耐人寻味。

1945年6月,当选为七大中央委员。12月23日,博古又写了社论《从五个W说起》,这是讲解新闻写作的五个要素的经典著作,讲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章审议小组的工作。同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叶挺、邓发。

扩展资料

博古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博古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博古(秦邦宪)辉煌、短暂与悲壮的一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秦邦宪(1907~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博古。1931年9月-1935年1月,秦邦宪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致使红军伤亡惨重,最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秦邦宪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干将,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站在毛泽东一边。
1946年,秦邦宪等人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担任宪草小组委员会中共委员。王若飞、秦邦宪等于4月8日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王若飞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追问哦。
如果对我的回答满意,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