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的学术热情

如题所述

在我国科技哲学界,19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着一位年轻的学者。他,少年英才,年仅15岁便就读于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北京大学;他,青年成名,年仅33岁便被破格评为中国社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他,满腹经纶,其博士论文曾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一;他,淡泊名利,坦言人生最大的喜悦是能够教到自己理想的学生。他,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国盛。
潜心读书少年已怀凌云志
1964年9月5日,吴国盛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鄂中地区良好的文教传统培养了他旺盛的求知欲。在身为教师的父亲的影响下,年仅5岁的吴国盛开始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吴国盛小学、中学一步步读下来,成绩始终位居年级前列。其实,吴国盛当时比较喜欢的是文科专业。但是,按照当时的流行观念:最好的学生要选理科,最好的理科要数物理,于是,年仅15岁的吴国盛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并以全县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顺利录取。  进入北京大学后,吴国盛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实并不是纯粹的物理学问题,而是理论物理学中一些带有思辨性质的基本命题,于是勤于思考的他转入了科学史及科学哲学相关领域的学习——而这其实就已经逐渐进入了哲学的范畴。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引导下,4年本科之后他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数学哲学家黄耀枢先生,从此把自己对哲学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一生的学术追求。
但求学术韶华甘坐板凳冷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1986年,年仅22岁的吴国盛硕士毕业了,当时的他面临着多种选择:出国、从政、做学术,等等。最终,他选择了学术作为他一生的志业,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工作,开始了长达13年的社科院的科研与学习生涯。  在离开中国社科院已近10年的今天,提起当年的那段岁月他依然十分留恋,他说:“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来说,社科院无疑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择了。因为在那里你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我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在社科院的时候做出来的。”  那个时候的吴国盛虽然年轻,却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的学者。为求学术上的发展,他摒弃了外界所有的诱惑,在清贫的日子里坚守着科研的冷板凳。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百二秦川终属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许多个日夜的苦读、思考、探索、求证,1996年5月,他的名为《希腊人的空间概念》与《重建自然哲学》的两篇论文相继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评为“自然辩证法青年成果奖”与“《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奖”。他的著作《科学的历程》也在1996年、1997年先后被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等权威部门评为“五个一工程”著作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胡绳学术奖,并在1999年被科技部、中科院、全国科协评为“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列入了新华书店总店《全国新书目》的“新中国50年百部名著”。  1997年,他的著作《自然的退隐》再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他主编的丛书《绿色经典文库》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的“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1999年其著作《时间的观念》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除此之外,1998年他还获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厚积薄发只为人生再攀登
“学然后知不足”,在社科院潜心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吴国盛渐渐感觉到自己学养的不足。为了在学术上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自己从事的科学思想史与哲学史之间建立起有益的链接,于是,在繁忙的科研之余,1995年,他报考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西方哲学的博士研究生,并被顺利录取,师从哲学系著名博士生导师、哲学大师叶秀山先生。  回忆起当年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度过的三年求学时光,吴国盛最强烈的感受是:紧张。他说,当时他是属于在职读书,一方面要忙于哲学所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研究生院规定的学位课程,每天来回奔波于研究生院和哲学所之间,累是很累,但收获颇丰。他谈起自己在博士一年级时学习德语时的情景:“当时我们要求必修二外,于是我就选择了德语。零基础开始嘛,学习很紧张。不过好在当时也年轻,一年左右就啃下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年的德语学习为他将来进一步的学术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极好的德文基础。1997年,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吴国盛被社科院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当时这所学术研究机构中最年轻的研究员,那一年他仅33岁。对此他笑称,这都是研究生院的严格要求给学生带来的丰厚收获。
葆守热情一朝成名天下知
当年的吴国盛已经算是颇负盛名。然而,在提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却表现得十分轻描淡写,更不大愿意被人称为是“天才式的成功”。在他心里,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表达为一种单纯的学者生活——终其一生不断地读书、思考、交流、写作。在他看来,这些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在社科院那样安静的科研环境里,在13年的工作积累中,如果不做出一些像样的东西,那反倒是有问题的。如果一定要问究竟是什么在这里面起主导作用的话,他更愿意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对于学术问题本身的兴趣,即学术热情。  他提到: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天赋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其实都是更加优秀、更加丰富了,并且学校能够提供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更好了,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缺少学术热情、缺少那种把学术本身作为目的去努力的内在驱动力。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急功近利而丧失了对于学术本身的热情,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  他说,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允许和鼓励多元选择的社会,年轻人不应该为了单一的功利目标而将自己的人生局限在一个很狭隘的范围内。社科院研究生院作为一个培养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基地,其富于特色的办学体制为有志于学问之道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与学术气氛在全国都是居于前列的。他特别希望我们这些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在研究生院学习的机会,把自己的学习热情保持下来,尽力把基础打扎实,不要为一些眼前的诱惑而遮蔽了心灵。因为成功往往属于耐得住寂寞的人。  其实,说到葆守学术热情,吴国盛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既是吴国盛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承诺。在研究生院读博期间,非哲学科班出身的他,选择了从哲学史的基础开始从头学习。从古希腊到海德格尔,围绕着现代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命运问题,顺着西方哲学的传统一路思考。三年磨一剑,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于2001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一。这是他所获得的众多奖项中最令人难以忘却的一项。但是,每每谈到这里,他总是将其归功于恩师叶秀山先生的教导有方,同时又很谦虚地表示自己的那篇论文其实并不是大家说得那么完美,只是自己学术道路上一次并不算成功的探索和思考而已。其实,所谓“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叶先生的严格要求下,吴国盛养成了对于自己的学术作品严格要求的严谨作风。不仅是对于自己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对于自己当年的成名之作——《科学的历程》一书,他也是一再修正,其第二版于2002年获得了《科学时报》社举办的“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图书奖。而他自己,也由于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于1999年被母校北京大学聘请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0年又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执教燕园是真名士自风流
回到了北大,吴国盛笑谈自己不再有当年的创作热情,开始转型为一个“教书匠”。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正如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一个对于自己事业有热忱、有执著信念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会十分出色。  2002年,吴国盛被教育部授予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其实,从1999年开始,他就在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中频繁出现,就环境保护、科学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等问题与学界及社会各界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科学革命”与“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形成了自己新的学术思路。  另外,在学术研究方面,除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四个方向努力外,他还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在大众写作方面,他力求沟通科学与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6
可拉到吧。就是个媚外西吹,不过吹的比较文雅而已。说中国没有科学,没有哲学,因为这两个词汇是外国传进来的。呵呵。说中国的教育死板教条,应该学西方的个性娱乐教育,这个王八蛋只字不提外国教育分公立和私立,没钱的上公立个性教育,出来只能端盘子。有钱的私立强化教条教育,出来就是社会精英。结果,导致中国的学校大规模减负,呵呵,孩子没有作业,天天玩,明白厉害的家长会给孩子花钱上补习班。因为作为孩子天职就是学习,天天娱乐讲究个性,将来就是社会的渣渣。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饭都吃不上,你没文化没知识就凭着个性去吃饭吗??可悲的是还有一群媚外人追捧。呵呵,结果变相增加了中国家的负担。养肥了无数的学习班。拿着国家的丰厚津贴不干活。呵呵,你吴国盛真是天下懒虫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