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强化理论的管理学意义

如题所述

任何管理手段,都要考虑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激励也一样。运用强化理论,在操作性方面,除了应当注意上文已经涉及到的持续性、适应性等问题外,还应注意强化的渐进性、时效性、正面性等方面。  (1)强化的渐进性。强化的渐进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行为强化的力度要有层次性和持续性;第二,对行为的期望不能设置太高的标准。  斯金纳认为,对难度不同的行为应给予不同力度的强化,而且,对行为的强化应该具有持续性。例如,针对同样的行为,一次给某人50美元进行强化,可能不如每次给他5美元而分为10次的强化效果好。  对行为人来说,强化是以相应行为的发生为基础的;对管理者来说,总是当行为达到一定标准才给予强化的。如果给这种行为设置的目标过高,行为者不能达到,那么强化就不可能出现。这样,对管理者而言,他所期望的行为没有发生;对行为人而言,他的行为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过高的目标会使双方都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斯金纳指出,人的行为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所以,塑造人的行为,应该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方向予以不断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也就是说,给某种行为制定的强化标准要具有渐进性和可及性。例如,如果要训练鸽子或老鼠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就要当它的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实施强化,下一次稍微再高一点,逐渐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条原则:行为人必须在他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能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水平延伸。在现实中,这种期望定位相当重要。例如,有一个三类高校,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在奖励办法中规定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者予以高额奖励,力度确实够大,但由于这两个杂志的发表标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求过高,没有可及性,因而这个奖励办法迎来的是教师的一片牢骚。企业管理中,动不动就以500强为标杆以及类似做法,常常会犯这种标准太高的失误。  从渐进的角度看,差别强化对于行为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斯金纳以“孩子为何哭闹”为例来说明差别强化。当小孩哭喊引起母亲的抱怨时,母亲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她自己做出的强化行为,导致小孩的哭喊声音越来越大。因为小孩根据自己的经验,哭泣能够引起母亲的回应。一旦得不到回应,小孩可能会加大哭声。而母亲很有可能随着哭声的增大而提高回应概率,久而久之,小孩就会不断增加哭喊的强度。可见,差别强化主要用于调节现有行为水平。当行为水平需要改进时,就可以有步骤地适当调正强化标准。对于管理者来说,合理运用差别强化,可以收到不断改进之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要提防差别过度导致行为缺失。另外,逆向的差别强化不可小觊,有些管理者对某些需要制止的行为采用差别强化,其结果则会适得其反。“乱世用重典”的经验,就是因为在乱世背景下司法由轻到重的变化,极有可能使违法行为得到差别强化反而增加犯罪。这种尺度到底如何掌握,需要根据环境条件做出准确判断。  (2)强化的时效性。强化的时效性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强化本身要具有时效性;第二,对强化的反馈要具有时效性。  强化的媒介是强化物。要使某种强化物对某种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前提就是要使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紧密的相倚性联系,尤其是条件性强化物更是如此。斯金纳认为,反应和强化物的出现之间如果有延迟,反应概率则较低。当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时间紧密相连时,行为和强化就能形成很强的相倚性联系;反之,随着两者间隔的延长,相倚性联系就会弱化,强化的效果也会不断打折扣。  强化某种行为,依赖于行为人感到或者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才能获知自己的这种行为能否得到强化,它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于管理者而言,也需要及时看到强化的效果,才能恰当实施和调整后续强化手段。所以就需要及时双向反馈。  (3)强化的正面性。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  当行为的结果会带来愉快和满足,或者能消除不快和厌恶时,人们往往乐于接受,不会产生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如恐惧、焦虑等,这恰恰是正强化的效用。正强化是使合意行为的发生概率增大,负强化是使不合意行为的发生概率降低。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促进人们干正事,而不是仅仅防范人们干错事。如果负强化优先,就失去了管理的存在价值。所以,正强化是必须采用的手段,而负强化是不得不用的手段。  就强化效果而言,负强化的两种方式—惩罚性强化和消退性强化,其中消退性强化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副作用不明显,惩罚性强化的短期作用显著而副作用强烈。这种副作用来自于剥夺性和强制性,是无法克服的。  斯金纳认为,惩罚有三个作用:①可以制止眼前的行为但不对以后的行为起作用;②通过连续惩罚可以压抑某种行为;③引导人们形成某种被允许的行为即规避。从长远来看,惩罚实际上并不能消除相应的行为。例如,禁酒并不能减少酒类供应量,压抑青春期躁动有可能加剧青少年的反叛,禁止异性接触反而可能会增大同性恋的几率,等等。所以,惩罚虽然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惩罚会降低团体的工作效率和满意感,会导致规避甚至报复。另外,惩罚能引起恐惧、焦虑和其他情绪反应,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可能会干扰人们的正常行为。因此,斯金纳认为,在进行强化时应尽量运用除惩罚以外的其他强化方式。例如,改变有可能引起不良行为的环境,“冷处理”,用正强化来抗衡等等。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环境的产物。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倚联系。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改变着环境。由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