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真的值得焦虑嘛?

如题所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后者的这种独特的思考教师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如在教学《秦兵马佣》时,在体会各类型兵马俑鲜明形象时,让学生对文中的类型理解,教师不必过多讲解,也不应该要求答案的统一,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读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自己的思维,机械的阅读培养不出人才,只有百花其放,百家争鸣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在表达一些人物的语言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揣测前置语,《望月》中背诗部分时,孩子可以是自信地背、得意地背、脱口而出背……这样的情景不是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么?让文字的意境更无穷么?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5
不值得。
老龄化的问题就是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所以,解决老龄化问题也必须“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科技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原来两个年轻人供养一位老人,现在要实现一位年轻人供养两位老人。
这不是通过“996”延长工作时间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中国真正提高科技产业水平,摆脱现有全球化的分工,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升级。
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收入向劳动倾斜。不能像欧美那样推行产业空心化,经济金融化,形成资本一家独大的局面。

无论是从生产还是从分配角度,中国的发展必须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这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增加生育率的根本。不是避重就轻地鼓励生孩子,延长产假,甚至是进一步对劳动者进行压榨,推行延迟退休。这样只能饮鸩止渴。

从数据上看,中国真正出现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进入人口出生低谷是在2004年之后。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大规模将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非生产性资本快速膨胀、生活压力的快速上升,贫富分化加剧等等,都与生育率的降低几乎是同步发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目前距离70后、80后的大规模退休还有10年~20年,距离90后、00后的最佳生育年龄也还有10年~20年。
这是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跳出老龄化危机的关键时期。

庆幸的是,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整个社会,目前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迫切和形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尽管步履维艰,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诚意。

在中国的“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规划中,中国已经给出了相对稳妥而又切中根本的解决方案。
老龄化不再是被视作单纯的人口问题,而是关于产业升级、资本积累、财富分配,以及住房等公共产品供应机制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问题。也许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大可不必焦虑。中国已经开始了一场经济模式和发展目的的巨大转变。
第2个回答  2022-02-15
中国的人口问题,其实是没有必要担心的。我们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截止目前,我们的总人口还是处于正增长状态,如果连我们都担心人口不足了,那么美国早就已经亡国灭种了。

现在鼓吹所谓的“少子化危机”大肆渲染焦虑的,基本就是两种人,一种人是思想还停留在农业时代的人多力量大,看不到在城市化自动化的工业化时代,对于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本身就是大大降低了。还有一种人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房地产产业既得利益集团,担心没有廉价劳动力和扭曲房价的接盘侠,不值得一提。

很多人担心由于出生率降低,会存在劳动力不足和养老困难的问题。其实这两者都不足为虑,劳动力不足,完全可以靠延迟退休年龄,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产业升级等方法,以进一步挖掘原有的劳动力潜力来解决。而且以中国的体量,至少在人口还有8亿以上时,完全不需要担心劳动力的不足。

养老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明确的是,靠年轻人养老,这个模式只是转移矛盾而已,自然不可能长久持续,早晚都要面对改革。如果今天为了养1个老人生2个孩子,那么明天,就要为了养2个老人生4个孩子,后天就要生8个孩子……长此以往,只能是拖延矛盾造成人口爆炸而已。所以,如果要根本性的解决养老问题,我认为还是靠完善集体养老制度延迟退休,也就是“社会化抚养”
第3个回答  2022-02-15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天才和人才依旧太少,明显是太多人被埋没了,与其操心人口出生率,还不如专心研究下怎么提高人口素质,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发掘天才,提高每个人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才是关键。这涉及到国家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需要考验执政者的眼光和战略战术能力,相信中国可以做得到。
靠人口红利发展工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各国之间接下来是尖端技术的对抗,需要的不再是大量人口,而是对人口的精细培养,培养出自己的大神,并且把大神留下来,让他们去创新和突破。随着人口逐步变为人才,新一代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做到“一个顶俩”,或者“一个顶十”,要相信技术进步的力量。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要全力以赴做好制度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做好技术研发,做好产业升级。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也不多了。
第4个回答  2022-02-15
前一段时间,对于部分地区人口负增长以及整体人口低速增长的各种分析比较多,主要是担心人口红利减退、社会老龄化加剧、生育和教育压力加大等等,其中夹带了一种焦虑心态。笔者认为,研究讨论人口问题还应当遵循科学精神,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客观看待数据,分清楚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伪命题。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兴旺发展的大国,没有必要制造“人口焦虑”。

我们看人口增长数据,不但要看绝对数量和百分比,还应关注结构上的变化。从此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63.89%;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这是我国城镇化、城市化的一个重大成果。下一步,要努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随着城镇人口数量不断提高,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结构,提高城市运行和治理质量。

从统计数据看,由于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水平提高,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十年前的9.08年增长到了现在的9.91年;文盲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减少了1690.6万人,这是不小的变化。调查还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8.70%,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3.50%,有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这表明医疗水平、养老水平在显著提高。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比17.95%,比十年前上升1.35个百分点,高于整体人口增长率。这也表明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是偏积极的。

社会上对人口老龄化有各种担忧,包括养老资金不足、社会养老资源不足等。固然,这方面的问题应当充分考虑,也应当加强相关工作,但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健康生活的理念显著提升,60岁以上甚至65岁以上的老人,与历史上的同龄人相比,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都要好得多,“不服老”“状态不老”的现象很突出。“年纪大人不老”是新时代的人口特征,不应当简单套用传统观念。既要做好养老保障,也要继续释放“老年人的人口红利”。

相对于从总体上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地区不均衡问题更值得注意。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6.98%,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加起来占比为65%以上,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越聚集。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在相对落后地区增加产业增量,减少严重失衡。当然,区域协调发展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均衡不等于平均,而是实现产业、人口与自然环境、经济禀赋相互匹配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