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盆地时代古老,油气散失量相对较大

如题所述

中国海相地层分布面积达300×104 km2 ,低丰度海相烃源岩分布面积广,但高丰度优质烃源岩分布相对比较局限。主要原因是海相层系多分布于叠合盆地沉积层序的底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中,大陆边缘盆地在多次的陆-洋敛合与陆-陆碰撞过程中多被破坏。而现今保存于盆地中的多是广大台地相的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岩性岩相横向变化不大,烃源岩丰度普遍较低,而在陆-洋转换带上堆积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多数在陆-洋敛合与后续的陆-陆碰撞过程中被破坏。仅有那些插入大陆内部的裂陷槽或边缘坳陷的侧翼与相对平缓的陆坡上倾部分被保留,形成了较高丰度的烃源岩。从其分布范围与广大的大陆面积比较而言,规模似乎小了一些,但从其质量和产烃潜力与总量来说又是相当可观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由于古生界海相层系处于叠合盆地沉积的最底层,所经受的热演化历史最长,经历的构造变动最多,油气自生成后,受到破坏和调整的机会也最多,因而发生部分散失和破坏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因此海相层系从热演化程度、经历的变动次数与强度以及原型盆地被改造的程度来说,资源总量肯定比国外那些保存完好的一期或多期继承性的同类盆地要小。在我国,陆相盆地总数多,石油资源潜力也比海相层系大。但是海相层系找气的远景是很值得重视的。还应该指出,我国建国以来50 余年的油气勘探几乎都是在陆相盆地中进行的,对油气资源潜力测评的方法与参数研究和选择标准也都是基于对陆相盆地特征的认识进行的;相反对海相层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海相油气资源还有一个测不准的问题,难免会影响我们对海相层系油气资源规模的客观认识。

世界油气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75%以上的油气储量集中在中、新生界。古生界除二叠系外,其余各层系的油气储量丰度均不足白垩系的8%,而且时代越老,储量丰度越低。卡梅尔特和圣约翰(Carmalt和St.John,1986)统计了世界上509个大油气田,虽然存在一些明显差错,但仍是目前最详细的公开出版的资料。这509个大油气田的总储量约占世界探明总储量的80%以上,所以大油气田的统计数据对认识世界油气分布的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从油气当量储量来看,中生界遥遥领先,达66.1%,新生界次之,为20.5%,而元古宇和古生界仅占13.4%。从油的储量看,元古宇和古生界的比例更低,仅为9.3%,而气的储量比例却达到了20.1%,充分反映了元古宇和古生界油气储量以气占绝对优势的特点,也就是说,多数元古宇和古生界层位以产气为主。

中国油气资源分层系预测的结果表明,总体趋势与全球分布特点基本一致。中、新生界合计石油资源量为813.8×108 t,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86.6%,天然气18.08×1012 m3,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7.5%(图1-2)。世界上油气保存条件良好的古生代盆地,主要分布于东欧和北美两大古老克拉通区,其共同特点是后期构造相对稳定。如美国二叠盆地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生代含油气盆地。主要成盆期之后沉积的上二叠统和下侏罗统没有明显断裂,油气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地表很少发现油苗。盆地边缘地表水冲刷作用虽然强烈,但没有波及到油田发育带。由于组成我国大陆的陆块规模较小,因而自古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不仅频繁而且强烈,油气保存条件中等或差。塔里木盆地是古生界油气保存相对较好的盆地,但在海西期构造运动中,隆起区顶部被侵蚀,造成油气大量散失,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志留系沥青砂。中、新生代以来又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的改造,造成某些油气藏的进一步调整、改造甚至破坏。既有聚集于成盆层系的古生界油气藏,也有沿断裂或不整合面向上运移而聚集起来的中生界次生油气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