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如题所述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2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常困惑于学生“学习方法死”,学习时间长效果差,只会仿照例题解几道题,在遇到新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其实,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我们都很重视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全面性,重视让学生熟记定义、定理、公式,却很少探讨它们的由来和实质,我们认真严格地对每一个定理加以证明,对每个公式加以推导,却忽略证明和推导的思维过程。造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众多缺陷,使得我们的学生只知模仿,而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以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注重“转化”思维的训练“
转化”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数学知识间联系极为密切,许多新问题经过转化都可归结为我们已经了解的问题去解决。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就能归为一个较容易研究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对于解决新问题是大有益处的。例如:解方程组问题,当学生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消元(或代入消元或加减消元),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当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就很容易想到将其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去求解。以后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时,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虽然问题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它们转化为已经研究过的方程或方程组去求。有了这样清晰的思路,在解题时,就不会把这些问题孤立起来对待,找不到解题方法。在数学研究中处处体现着转化的思想。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且在遇到新问题时,还会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呢?1.注意数形结合,建立智力图象。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因此,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考虑,充分揭示概念和数量关系的几何背景,为发展直觉思维创造条件。2.培养观察、猜想、验证能力。有些数学问题的结论需要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观察,分析题目最简单、最特殊的情况,从中猜想出问题的一般性结论,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3.训练思维方法,发展直观。直觉思维的具体过程往往是不清楚的,但是,将这减缩的过程慢镜头展示,会发现联想、类比、想象等思维方法的痕迹。
三、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也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思维实践中训练思维。学生往往认为学习定义、定理、公式,只要记住就行了,对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很少能给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那么学生不但能对基础知识理解的更深入,而且学会了解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初中几何中,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要证两角相等,可利用什么方法?
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三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教材中给出定理的一种证明方法,教材为什么这么证?还有其它证法吗?在研究每一个定理的证明时,我都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书上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而且还能找到其它证法。通过这种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可以得以发扬。
四、在归纳总结中训练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的学者韩愈就提倡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神实质。如果学生能把学过的每一部分知识进行总结,而且能归纳出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那么他们的知识水平就提高了,运用这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此项工作。例如:初中几何证明题中会经常遇到证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在学生学过了全等三角形后,我们可以归纳出通过三角形全等可证明以上问题,进而回忆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几种证明方法,在学过等腰三角形性质后,我们还可利用性质定理:即等边对等角的方法来证明。原来书上的定义、定理是按知识顺序排列的,经过这种需要重新复习总结的过程,学生对于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更清楚了,不再苦于找不到解题方法。今天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也会受益。
五、克服解题教学倾向,启迪创新思维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中学数学新大纲已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入教学目的之中。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其次,在解题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从不同角度去探究,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注重题型归类的同时,注意设法营造发散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之后,进一步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途径、方法、结论作反思,从解题规律、解题设计、适用范围、推广变式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