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构造

如题所述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宇宙物质的混合体,它在长期运动和物质分异过程中按照密度的大小,分离成若干个不同物质组成的同心(地心)球层,形成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所组成。

地球表层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在岩浆岩上面,往往有一层较薄的沉积岩(一般不超过4~5 km)和土壤覆盖层。地球的这一表层(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土壤覆盖层在内)被称为岩石圈。岩石圈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陆地的低洼部分,也有液态水潴积,成为湖泊和河流。在陆地的高寒地区(高纬和高山),固态水积聚成为冰川。此外,地表以下一定深处,存在着地下水。所有这些不同形态的水,构成一层水圈。

在岩石圈和水圈之上,整个地球被一层以氮和氧为主要成分的大气所包围,叫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也是从地面到行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确的上限。70%~75%重量的大气,集中在9 km(两极)到17 km(赤道)以下的底层。这一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是从地面获得热量和水分,因而有对流作用和天气现象,被称为对流层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既是彼此分离和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和作用的。这样,地球上就出现了一个既有矿物质,又有空气和水分的地带,加上适宜的温度条件,就成为生物衍生的地带,构成生物圈。它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的探测研究,推测得知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见图2.1.4)。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物理性质上的不连续界面。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在地面以下20~30 km,称为莫霍洛维奇界面(discontinuity),简称莫霍面。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约在2900 km深处,称古登堡界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出现在5100 km深处,称为利曼界面(Rehmann discontinuity)。

地壳的厚度很不均匀,大陆部分地壳较厚平均约为30 km,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平均为21 km,太平洋底最薄处仅8 km。地壳中还有次一级的不连续界面,把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部是花岗岩类,富含较轻的物质硅和铝,叫硅铝层;下部是玄武岩类,除硅和铝外,还含有较多的镁和铁,叫硅镁层。在大洋底部,硅镁层直接露出洋底。

图2.1.4 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幔的组成物质主要是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橄榄岩。在1000 km左右的深度上,还有一个次一级的不连续面,把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顶部也有一层固体岩石层,它与地壳共同组成具有刚性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 km。岩石圈以下,岩石已接近熔融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上部的岩石圈比较,它易于流动,称为软流圈,其厚度约为200 km。

地球的外核是液体,地球的内核是固体,其界面是5100 km深处的利曼面。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重物质铁和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