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词语

如题所述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揣縻言语的阅读帮是最有效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咀嚼品味是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途,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新课标中也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品析词语,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品析词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
二、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字词组成的文字,每一篇课文必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从重点词语入手品析词句,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比较对文本谴词进行进一步的揣摩理解,鉴别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
三、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品词析句,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抓住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去品味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理解词语,形成能力和习惯,词语训练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那么,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品析呢?在教学中,本人按“查阅字典、理解本文;联系语境,领会含义;抓住机会,正确运用”这三个环节进行。
一、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是解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这一过程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中每一个字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扎扎实实地理解整个词语的完整意思。教学时,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结构、意义理解的难易程度。选用与之相适应的理解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直接获取法
有些词语对于本年段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给词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只有借助工具书才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2、间接获取法
前一种获得词语表义的方法比较简意单、直接,只要学会查字典 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到。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可应用对知识的积累,通过以下方法理解词语:a、“合拼法”来理解词语的意义。所谓“合拼法”就是把一个词语分解成一个个词素,分别弄清每个词素的意义,再把它们合拼起来,连成一句通顺、连贯,有条理的话。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冠”的意思,弄清读音,再引导学生把四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通过递补,增删,把词意,整理成通顺、明确、简洁的语言。开始学习“合拼法”解词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有时学生不能在字典中正确取解,另一方面,不会将各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整理成通顺,简洁的语言。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b、;置换比较法理解词义。如《丰碑》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如把“吼”字换成“喊”或“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品读就会发现换了后就表达不出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了。c、再现情景理解法。就是通过再现实物、展示图画、表演情景等方法很轻松地理解了词义。d、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品味,这样才能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卧”就是“身体躺着”的意思,但文中并非单指躺着。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而且还能表达丰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贬、喜恶都溢于言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让他们领悟其真实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为什么用“伴”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当年邓小平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鲜花送给伟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思考“伴”和“拌”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分析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鲜花伴着骨灰”,字面意思是鲜花陪伴着邓小平的骨灰,实际却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而如果换成“鲜花拌着骨灰”,则仅写出人们把鲜花与邓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难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三、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
同样的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其表达效果有时会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不要轻易放过,而应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精妙,体会其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应让学生重点体会“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我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下去”“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的心中”中的“掏”“咽”“钻”这三个动词的意思。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教师应让学生先弄清“摇篮”的本义,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摇篮”在这里比喻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词语的丰富内涵,为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奠定基础。
学习语言、品析语言是语文教学之本。如果说阅读教学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那么学习语言、品析语言就是根基之所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体验、感悟,都要建立在学习、品析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品析语言,这样才能轻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内涵,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