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在大学,我们可以畅游书海,汲取知识的源泉;可以奔驰赛场,尽显青春风采;亦可以踏实实践,丰富社会阅历。我们不仅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更可以参加各种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或许,这是大学的另一个魅力所在。选修课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收获?选择选修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选修课?选课制度是否还能更好的完善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采访中,同学们大都认为学习选修课的确好处多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第一,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有效填补知识的空白,增加了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也为本专业的学习钻研提供了很多思路,丰富了知识储备,扩大了视野。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时事要闻,让同学们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国家大事。第二,有些选修课不仅为大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途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例如,英语会话、初级韩语等等。第三,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促使大家更高效地安排学习任务,规划学习时间。在调查的过程中,许多同学还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一些学习心得,例如增加自己的学习主动性,随手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思考点,多与老师沟通等等。同时记者认为,大家在学习选修课的时候可以避免单一的“听”,多注重手和脑的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为自己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许多选修课受同学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还在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例如教授《<大学>导读》的蔡利民老师,教授《现代传播》的周静老师等等。一名选修了大学语文的同学这样告诉记者:“上大学语文是一种享受,在火月丽老师生动精彩的讲授下,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而绚丽的文字世界,从领略唐诗宋词的韵味到品读古文汉赋的意味,让所有学生领略了汉语的精妙。一名选修现代传播的同学说:“上周静老师的课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周老师从热点话题入手,教会我们客观地科学地看问题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读新闻、看时事,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舆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就此,记者采访了几位深受同学欢迎的老师,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经验与看法。
许玉萍老师从2004年起一直担任大学生交往心理学这门选修课的老师,这门课程也是每学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告诉我们,许多达到授课目标并不仅是教授理论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理论可以在其他地方学习,而学生更需要一种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将课堂上得到的体会和领悟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来说,许老师也有自己的方法,她很看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她的每节课都有课堂互动活动,比如表演情景剧,或观看影片一起讨论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写成影评等等。除此之外,她一直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案例给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她说,要敢于以身作则,敢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多与同学们交流沟通,才能让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在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蔡利民的采访中,他谈到,大学开设人文类公选课非常必要。“大学之道,在”。在大学中,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旨在传播人文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人生境界。尤其是一些古代典籍,对当代大学生依然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大学导读》和《道德经导读》等选修课才能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谈到授课方法,蔡院长认为,教课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及灵魂产生互动的过程。除了日常认真备课,他还注重授课方法与讲课技巧的选择,力求在讲授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针对现阶段学生选课出现的诸多问题,蔡院长提出:要使选修课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从校方来说,要增强对报开选修的挑选力度,从学生课堂反映来分类整合,合理布局,严格筛选,以增强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从学生来说,选择课程必须有自我思考,切忌盲听盲从,蜂拥而上。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察自身知识体系,首先填补知识空缺,然后拓展能力,学精学深。
《实用摄影技术》授课教师徐保云认为:教课不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影响学生,成就学生。他的选修课,不仅教授摄影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以讲述摄影阅历的方式教会学生接近社会,教会学生如何生存。每天,他都关注着摄影与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与此同时,不断更新课件,确保教给学生最新的摄影技术和理念。他希望,《实用摄影技术》不仅让大家学到技巧,,更能为学生带来创造性思维。
面对学生选课的困惑,他建议校方将教室上课内容做成短片,或采取试听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选修刻的了解。而学生也要理性思考,选取所需。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学生和老师对选修课的态度都是积极正面的,但在每学期期末的选课时间,大部分同学都在为选不到喜欢的课程或者选修了不热爱的课程而烦恼,这又反映出我校的选课制度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校实行学分制,获得学分最主要的途径,除了完成必修课之外,就是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我校的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理工类约为25%,文、法、经、管类约为40%。校定公共选修课百余科,是对全校几千名学生同时开放的。而各课程之间,学时、学分、学科内容和难度以及可容纳人数差别很大。
显而易见,一些学时相对短、学分相对高、内容相对简单的课程必然成为所有学生希望选中的。
一般而言,课堂能够容纳的人数少则几十,最多也不过三百,当全校几千名学生都选中同一公选课时,学校采取的是随机抽取的方式来决定能够选中本课程的学生名单。这种抽签一样的方式大体上是最好实行、最公平的,但仍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公共选修课区别于专业课程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对象覆盖广泛,为了使得文、理、工科的学生都能接触并掌握其他门类的知识,降低公选课的专业性是非常必要的。但众所周知,文、法、经、管类学科仍然比理工类难度低得多,理工科的学生学习文史类课程不会有太大困难,而文科学生学习理工科则需要更多努力。选易避难无疑是大多数学生的态度,而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涌向某些难度低、学分高的社会科学课程成为必然,一些难度高、专业性相对强的理工科课程则出现选课人数未达到最低标准而停开的情况。这样一来,学校意图通过学科课程交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达到。
另外,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源浪费。校定公选课虽然面向全校开放,但视课程内容对各专业的意义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选择公选课美术鉴赏对全校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为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但对于我校人文学院广告专业的学生而言,它就是为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不分专业的随机抽取选中本课程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不恰当的。在校定公选课中,各专业都有各自对应的课程,而选中跟本专业对应的课程不仅是大多数同学期盼的,也是最能高效利用资源的。但实际上,因为名额有限,仍然有很多同学为选不到这些课程而苦恼和遗憾。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依据所学专业,将所有选填某一课程的学生分为专业内与专业外,按照一定比例,分别进行随机抽取。这样,既能保障更多的专业内学生的权利,又能在专业外学生里实现知识普及和推广的目的。
通过对同学们和老师的一系列采访,记者了解到,老师和学生都希望选修课能够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大学学习强调自主性,而选修课制度,正如打开的一扇窗,成为了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必要途径。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选修课的学习将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7
  大学选修课可以概括分为两类: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一般要求的学分不高,在10个学分左右,部分学校有限制其中要含有几个学分的人文类和科技类课程。 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大多为专业课程,总学分要求在20分以上,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选修课的学分要求一般是毕业的硬性指标,在修满学分后才有毕业资格。部分学校的学费与所选选修课的学分数相关。
  大学选修课的共识: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既是学生作为教育需求者、学费缴纳者、个性差异者、学校管理参与者的应有权利(民主权利),也是教授作为教育供给者、学术决定者、个性差异者、学校管理参与者的应有权利(民主权利)。
  选课时间:一般为本科学校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始。一般在学校的教务网上进行,在本学期选择下一个学期的。
第2个回答  2014-01-19
现在的大学一般都是学分制,只有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才可以获得毕业资格。

至于专业选修课,一是要凭借自己的兴趣,二是要根据学校的规定。

学校会在选课系统里面罗列出本学年开设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是有分类的,比如说,专业限定,专业任意,公共限定,公共任意,这些课程中还要分为科技,人文,健康,教育类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但是每个分类要选够一定的学分,所以说有的时候兴趣也要屈从规定。今年我们有一个同学就因为科技类的课程选的太多啦,别的课程的学分没有修够,一次推迟毕业一年。你要仔细你们学校的规则,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学校会有席位的不同。
选修要看是专业选修还是普通的兴趣选修。
在大学里,专业课的选修其实和必修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兴趣选修就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在众多的选修课中寻找自己喜爱的科目
大学里要求每个学生要在选修课上达到一定的学分,每选择一门选修课,都会获得一定的学分,只要你获得的学分达到学校最终的要求就可以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19
大学选修就是除了学校必须要学的学科之外的学科,这些学科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