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人》(必须是陕西的名人)作文450字切记!作文作文切记!

如题所述

爱国将领-杨虎城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幼名长久,乡人称杨大娃,亦曾自称呼尘.
杨虎城出身贫寒,父亲杨怀福是一位农村木匠.1908年5月被仇家陷害致死,一家生活几近绝境.辛亥革命爆发杨参加革命队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起护旗帜号召讨伐北洋军阀杨辛参加了陕西省的于石任、井勿幕为首的靖国军.1925年3月 孙中山逝世陕西仅有杨虎城一人送挽联 并于5月1日在耀县举行孙中山追悼会 ,会上慷慨陈词:"革命的旗帜永远不会倒!"
1926年吴佩孚任刘镇华为甘剿匪总司令.刘镇华带领10万大军向潼关出发,兵临西安城下,所到之处庐舍尽毁.5月15日西安被围,杨虎城部为配合全国革命的形势发展,推戴李虎臣为总司令自任副司令誓死守卫西安.守城自4月6日始战况惨烈仅守城军民饿死超过5万人,但终于以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吴佩孚的频频失败于11月23 日止.历时8个月.
----解围后所以军民遗骨.埋葬于城内新辟的革命公园杨将军主持万革命大公祭,他所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素,怨满三秦".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痛苦.
----1930年部队进驻陕西后, 除任17路军总指挥,西安妥靖公署等军职外,兼任陕西政府主席.他任职期间重视教育,曾聘请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并选派思想进步的青年出国留
学.在故乡蒲城,杨兴办了中山中学和勿幕图书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931年9 月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悍然入侵中过而蒋界石却不顾民族安危
鼓吹"攮外凶必先安内" 的政策 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1933年3 月 杨虎城将军在河北当
面见蒋界石 请求抗战 遭到蒋训骂.眼看民族就要灭亡大好河山沦于敌人的手而蒋界石却于19
36年12 月24 日亲自来陕西令杨虎城与张学良围剿红军,张杨二人即使哭谏都无济于事,深感民
族危亡在即,虽然有兵谏逼蒋抗日.逆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蒋
世石在临潼骊山一石缝中被搜山的士兵发现........
---- 西安事变成功以后,张杨二人深明大义邀请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共商相关事亦,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筑成了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钢铁长城.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界石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 逼杨出国考察,杨将军在国外亦不顾个人安危,宣传抗日的救国思想,并于1937年11月毅然回国抗日.抵达香港时,即被特务控制 .从此被反动派囚禁. 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内战连连失败.蒋介石宣告下野.李宗仁以代总统的身份接受中共和谈条件,下令重庆市长杨森释放杨虎城.而杨森却通知了毛仁凤去浙江江溪口请示幕后主使蒋界石!遭蒋严词拒绝.
----1945 年8月间,蒋逃台湾后,又撤返重庆亲自支持西南特区的大破坏,并指使毛仁凤残忍的杀害了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保贞及儿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夫妇和两个尚不满10的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10

家乡的名人

长城脚下,黄河之滨的府谷,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我最崇拜的就是有“西部歌王”称号的王向荣。

王向荣出生在蒙、晋交界的陕北绥德,后来移居府谷。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台、山曲艺人,他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不得不很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打小工、挖煤碳、当瓦工、跑口外……用他的话说是:“三百六十行,我做了一半。”正是这艰难的生活,让他的歌声中充满了无尽的沧桑感,而在苍凉中又能给人奋起拼搏的力量。

1978年,他以一曲《五哥放羊》代表府谷县参加榆林地区的文艺调演,一举获得一等奖。1979年,以地方戏《姑嫂挑菜》、二人台《打金钱》参加陕西省文艺汇演,再获两个一等奖。1980年,他和神木一个小伙子进中南海演出,王向荣让邓小平等中央首长观看了自己的才艺。之后,他多次随代表团去法国、英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演出,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了中国名间音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年,他出了中国首张完全清唱的民歌专辑《“陕北歌王”——王向荣》,专辑中收录了35首在原生态下录制完成的民歌。

“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粗狂、豪放、嘹亮的歌声又一次在耳畔回荡。他的歌声就像养育他的黄土高原一样朴实厚重。但愿他的歌声传的更远更久。

如你所愿,陕西的名人

第2个回答  2014-01-08
要求真高,不知道这样写可以吗?作文水平不好请见谅好。
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是我家乡的。贾平凹写的作品鲜活真实地逼近乡村生活的原生态,贴近底层生活的感受。
比如《秦腔》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乡土小说的思想和写法所形成的单一的叙事模式,而且又区别于作者以往驾轻就熟的文学观念。在《秦腔》里,贾平凹对生活细节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叙述中始终带有末世的情怀,笼罩在一片悲凉之雾中,挥之不去。字里行间却掩藏不住对乡土挽歌般的迷茫与怆然。贾平凹目睹清风街上大量农民离开农村,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丰饶的精神家园正走向荒芜和衰败。 面对现代文明不可逆转的行将消失的诗意乡土,在都市的万家灯火阑珊处,贾平凹徒然梦醒,多年来所熟悉的一切眼看着正在失去,往日的田园牧歌老牛炊烟正在一去不复返,故乡熟稔亲切的面孔逐渐模糊。贾平凹带着无奈和迷茫书写着对故乡的记忆与苍凉。
贾平凹我家乡的名人,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存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