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8

1、三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2、四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3、五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释义:孔子说: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而立之年的成语来自于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古代年龄称谓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7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2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来源于《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第4个回答  2019-11-14

四十而不惑常指男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出自《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