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南平地区的历史变迁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建安初年(196-205),这里设立了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四县,隶属于会稽郡。三国吴时期,永安三年(260),建安郡成立,以建安(今建瓯)为治所。晋代元康元年(291),该地区归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年(约557),归属闽州,后来又转归丰州。隋朝开皇九年(589),郡制被废除,南平属于泉州,大业三年(607)又归属建安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在此地设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设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归江南东道管辖。五代时期,闽龙启二年(934),南平属于闽地;天德三年(945),建州改名为永安军,旋即改为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建立了剑州,州治设在剑(即现在的南平)。宋代,开宝八年(975),忠义军改称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剑州变更为南剑州,五年(980)设邵武军,治所在邵武。随后,这些行政区划多次调整,直至南宋时期,改建州为建宁军,最终建宁军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成为建宁府,归属福建路。



元代,行政区划有所变化,邵武军改名为邵武路,建宁府和南剑州分别改为建宁路和南剑路。延平路和南剑路的设立,标志着它们在元朝时期隶属于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明朝时,南平境内设有建宁、延平、邵武三府。清朝沿袭此制,直到清末,南平地区被划分为延建邵道,管辖多个县。



1913年,废除府制,南平成为北路道,辖16县。1914年,改称建安道。1925年,道制废除,直接归属福建省。1933年至1935年,南平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督察区的调整。1949年至1950年,随着解放,南平地区被划分为专区,至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建瓯、建阳也先后改为市。1992年和1994年,建瓯和建阳分别撤县设市,最终在1994年,南平地区撤销,成立地级南平市,延平区则成为了南平市的一部分,这段历史反映了南平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扩展资料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介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共121个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1601个村委会、69个居民委员会,136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现有户籍总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