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南通北达,为什么历代王朝不建都武汉呢?

如题所述

九省通衢的武汉,虽然和北上广深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也属于相当富裕的大城市了,这里交通便利,经济、文化繁荣,是个相当不错的地方。但是,交通方便,文化、经济方面都发展得不错的武汉,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却没有被大一统的王朝选中成为都城?

原因与武汉的“江河湖泊”有关。

武汉湖多、水多,整座城市大约有160多座湖泊,被称为“百湖之市”,长江和汉水又在此处交汇,所以武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优势,自古就有。但是,武汉没能被历代王朝选作首都,也与“水”有关。

武汉不仅“湖泊多”,雨水也多,于此,武汉相对来说存在较大的“水灾”隐患,同时,四通八达的江河湖泊成就了武汉便利的交通,也一度让武汉在古代战争中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武汉成不历代王朝的首都,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这么说来,武汉还确实有那么些“成也江湖,败也江湖”的意味。

1、武汉的前世今生

说起武汉,因为这里水土富饶,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也相对灿烂。根据考古成果,武汉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早期,也就是大约8000年前左右。

而武汉的地方建制,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的概念中还没有“武汉”,而是“江夏郡沙羡县地”。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有名的黄鹤楼,最初是吴孙权修筑的瞭望台,而武昌作为武汉三镇之一,武昌这个“名字”,则是因为三国孙权建都鄂州,取的是“以武而昌”的寓意。

后来,明朝时期朱见深在位时,汉水发生改道,于此嘉靖年间的汉水镇,便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孕育而生。这是“武汉三镇”在地理上的早期成型。

清朝末期,因为《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成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五年,汉水北边地置为夏口厅,也就是现在的汉口。而汉阳在则是“汉阳县”,受汉口管辖。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将管辖汉阳县的汉口与武昌合并,命名为“武汉”,于此,以武昌、汉阳、汉口为武汉三镇的“武汉”,便基本成型。

2、武汉“成也江湖”

从上述武汉的前世今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汉三镇的初步成型,与“水”有关,而纵观武汉由古至今的发展,大多也源于“水”的恩赐。

为何这么说?

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水路运输,而武汉这片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大大小小数百个湖泊,而汉水和长江除了浇灌这片土地以外,还将这片土地与外界相连。

换句话说,纵横交错的水路意味着武汉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观察武汉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里的“江城”,因为唐代时期的“武汉”。那个时候,得益于唐朝的开放,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江城(武汉)逐渐渐渐昌盛,并一跃成为经济、文化十分集中的商业重镇,而这种“优势”到如今还有所保持。

明代时期,武汉更是因为它四通八达的水路和陆路,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也就是说,武汉三镇上纵横交错的“江和湖”,成就了它自古以来的富饶。

但是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武汉于“首都之路”也败在江和湖。

3、武汉“败也江湖”

武汉自古以来就属于湖泊比较多的区域,再加上武汉夏季雨水十分充沛,于此,武汉自古以来也是“水患”相对较多的地方。

在古籍中,第一次有明确文字记录的发生在武汉的水患,是在公元前185年,记录如下:

“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

从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前的那次水患,让上千人流离失所。

而在《武汉地方志》中也能找到许多详细的武汉水患记录,比如从明洪武二十三年开始,基本上每两三年就有如下记录:

“霪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

“连日阴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

“暴雨终日,水溢,淹田千顷,淹死人畜。第二年,又大水。”

......

民国时期,武汉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水患,相关记录如下:

“黄麻大雨,山洪暴发,水漫堤塌,田地淹没,泛滥成灾,江水猛涨,长江水位达27.86米,田地淹没冲压,民房倒塌。”

这场水患给武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武汉三镇几乎都受到水患侵袭。同时,民国时期时局动荡,那个时候的武汉无论是在救灾方面,还是灾后恢复方面,都做得不到位,于此,水患中淹死了许多人,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死于水患过后的疾病。

武汉人,包括在武汉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对武汉雨季的大雨,甚至是几年一次的“水患”,大抵不会太陌生。

颜小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大概每过几年就会在家里“看海一次”,好几次门口的水深到家里的狗狗可以“去游泳”。同时,每到雨季,地势相对低一点的大商场,往往会准备“沙袋”,以此应对梅雨季节的“大水”。关于这一点,在武汉生活一段时间的人应该有体会。

说了这么多,现在再来说历朝历代没有正统王朝的君王定都武汉的原因,就简单多了。

也就是说,武汉虽然富饶、江湖纵横、交通发达,但是“雨水”过多。

本来陆地上的“水”就多,再加上雨季降下的水也不少,于是,水患便是武汉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问题。

试想一下,偌大的王朝国都隔几年就被淹一次,这还得了?而且水患完了以后,若处理不及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传染病。这对于医疗不太发达的古代,是很棘手的问题。

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汉主要是因为“水患”这个问题,难以被古代正统王朝君王选为首都。

4、另外,四通八达的水路利于交通,也易腹背受敌

同时,武汉从唐朝时期开始因交通便利,渐渐变得富裕,毕竟那个时候的武汉(唐朝称江城)江湖纵横交错,财富和文化可以通过“水路”,在这里交汇。

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便利,但也意味着,如果权力核心放在这便利的“地方”,而核心权力不那么强大且面临威胁的时候,就十分容易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毕竟“水路”自己人可以走,“敌人”也可以走。

因此,我们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武汉之所以难以被历代正统君王定为都城,与它纵横交错的江湖有关。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答案,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看法。

参考资料:《武汉:百年的洪水记忆》、《武汉地方志》等。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0

因为没有机会。都城是一个朝代的统治中心和政治中心,从历史上看,武汉真正被开发起来,要到宋朝了。

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在今河南的登封及禹州一带,第二个朝代商朝虽然前期经常迁都,但是后来也稳定在今天河南安阳一带,周朝的都城先开始是在镐京,也就是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到东周时,迁到了河南洛阳。

秦朝都城是在咸阳,今西安,汉朝的都城是在长安,也是今西安,到东汉时期,都城迁到了洛阳,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下子出现了三个国家,分别是曹魏政权,都城在洛阳,蜀汉政权,都城在成都,东吴政权,都城先开始是在武昌,后来搬到了建业。

但是东吴时期的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汉,而是今天的鄂州,而建业则是今天的南京,也就是今天的鄂州短暂地做过了东吴的都城,不过这个时间很短,而武汉没有做东吴的都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武汉如此接近都城,却没有成为都城。

但是东吴政权只算是割据政权,当时正统是曹魏政权,而且中原地区历来是华夏族的核心区域与政治中心,但凡中原的正统王朝都是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建都的。

西晋时期的都城还是洛阳,五胡乱华时,西晋灭亡,然后中原的士族和皇族一起南渡长江来到了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并以健康为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而且东晋是中原政权第一次在南方定都,为南方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并且开发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武汉,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而此之前,武汉只是默默无闻的地方。

到了唐朝时期,定都长安,也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从武周王朝开始,洛阳也算是陪都,或者可以理解为两个都城,北宋时期,都城是汴梁,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同时北宋实行四京制,汴梁也被称为东京开封府,还有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

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称帝,临安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然后开始了南宋,由于南宋只是半壁江山,所以一直在南方发展,而当时华夏的经济重心也在南方,所以武汉在南宋得到了发展,当时的武昌叫鄂州,岳飞曾经在武昌驻军。

元朝时期,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治所,第一次成为省会城市,但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都城在北方的北京,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先把都城放在南京,后来朱棣抢了朱允炆的帝位,开始定都北京,而明朝时期的武汉经济得到了大发展。

因为武汉地理位置非常好,当时中国的内河航运非常发达,武汉地处中部,又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码头经非常发达,水运是当时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长江武汉段水深,适合做码头,所以在明朝,汉口镇是当时的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经济非常发达。

但是经济再发达,也不可能是都城,因为明朝的都城在北京,这是朱棣起家的地方,后世明朝皇帝基本上不会改变,到了清朝时,仍然把都城定在北京,当时的武汉三镇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人口众多。

辛亥革命就是在武汉发起的,然后取得了胜利,原本很有希望定为中华民国的都城,但是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随后北伐军胜利后,把都城定在北京,新中国成立后,都城也在北京。

之所以不是武汉,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华夏族最早开发的是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与长江中间的地区,在长达几千年内,都城一直在这个区域,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不如北方,虽然最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但是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而选择都城是有传承的,不同的朝代选择同一个都城的事,经常发生,武汉远离政治中心,自然不会被定为都城了。

第2个回答  2021-04-16

远古时期,武汉孤悬于江汉平原之上,适于成为堵截四面八方交通要道的要塞,却难以成为都城。武汉市是湖北省名副其实的龙头,全国交通枢纽。但是,在唐宋以前,武汉的名声不如兄弟城市襄阳、荆州、黄州等,因为古代武汉并非宜城之地。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该地区古时候属于云梦泽与彭彝泽两大湖区。湖面很大,包括了湖南、湖北和安徽沿长江的数万平方公里。这就是说,古代武汉的周边地区实际上是一片汪洋的泽国。

四通八达反而成了劣势,四面受敌使得武汉很难成为都城

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水陆交通非常便利。从北面到湖广的旱路必须要经过武汉,汉水经过武汉流入长江,而后者是穿过长江的东西大动脉。据了解,武汉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而武汉又拥有南征、东征、西讨的跳板和据点,因而也是中南地区最重要的要塞。

武汉市地处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西连川蜀,北通中原,东近五会,南京湖广,靠近中国几何中心,四通八达,但武汉因太过方便,与东西共属长江险峻,南北无山川险峻,又无险峻可守,是四战之地。水运运输极为便利,但由于古代架桥技术的局限,旱路交通不发达,三镇以前只能通过水路通行,因此陆路交通不便。所以武汉更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战守的地方。

长江已不是天险了,四面无险,守军难以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敌人一旦四面同时进攻,单靠一堵单薄的城墙是无法抵挡武汉的。因此,作为“四战之地”的武汉不适合成为都城,历代王朝都没有把这里作为都城。

河川纵横,使三镇难以构成有机整体,更难以发挥城市功能

武汉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城市,这座城市显得非常古朴,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位于长江的中干游,而汉江与长江相接。孙中山特别重视武汉,并希望武汉成为中国的首都,因此,他在当时提出了“四京一都”的方案,其中的“四京”即指东京、南京、西京、北京。

“武汉”这一政治地理概念产生得较晚,在古代,它的三镇被长江汉水分割成三块联系松散的小块,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一般而言,都城具有以下优势:都城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城市交通便利、道路呈网状,与城市各地区之间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发挥都市先导作用。

辐射范围有限,对中原和远方地区鞭长莫及

古时候,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在以郑州为圆心,向东至齐鲁,向西至三秦,向北至北京,向南至南阳,而武汉远离这一中心。晚期虽然有重心转移,但也是朝向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北边和江浙这些富庶的地方,都远离荆楚,远离武汉。

如果把武汉作为城市,指望它提供给你,那就太远了。古时候的武汉,周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缺乏足够的城市来拱卫。邻近地区农业生产力低下,文化和教育事业不发达。武汉是一个中央城市,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向四面八方扩张,也不能吸收周边地区的力量来发展都城。

一旦战争爆发,武汉很容易被围困,然后各自为战,无法指望援兵的援救。由此看来,武汉难以担当当务之急,做都城自强。

第3个回答  2020-12-06
这是因为长江水患的问题,还有武汉只能成为割据政权的军政要地。阻挡在长江边上。不能远控北国。
第4个回答  2021-12-05
很显然,大多数人对于武汉的历史并不了解,历史上,武汉其实就是一片长江洪泛区,气蒸云梦泽中的云梦泽指的就是武汉地区,历史上就是一片沼泽地,一片汪洋,陆地面积微乎其微,所谓的黄鹤楼,其实就是建立在一片汪洋中一座小岛上,并不像现在的蛇山上,建城尚且小,何况建都?各种野兽出没,湖北简称鄂其实就是古代狩猎鳄鱼的部落的简称,可见古代武汉地区鳄鱼数量非常多,后来随着汉江改道,逐渐泥沙沉积,武汉地区陆地面积才逐渐扩大,但是即便如此,武汉地区水域面积仍然比一般城市大的多,地势低洼,根本不耐洪水,并且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根本不满足作为都城的地形条件。另外就是,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交通之便利可想而知,那么试想一下,任何一路军马都可以轻而易举攻破武汉城,那么作为首都岂不是易攻难守,很危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