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 的历史

如题所述

长沙,这座位于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的古城,跨越湘江两岸,拥有3000年历史的楚汉古都,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长沙古城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
一、长沙古城的历史发展
1. 夏商周时期
长沙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当时属于楚汉古国。到了商、周时代,长沙成为“扬越”(又称“荆蛮”)的地域,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2. 秦代时期
秦国灭掉楚国后,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3. 西汉时期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
4.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长沙成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然而,东汉末年,长沙王的封号实际上已有名无实。
5. 三国、西晋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
6. 隋唐时期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轮态判。
7. 五代十国时期
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8. 宋至现代
宋朝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时,长沙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明清时期,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二、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
战国至西汉时期,长沙古城城区呈东西长,南北窄。东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城区有逐渐向南北方向扩大的趋势。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城市也相应得到发展。长沙古城自建城以来,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长沙古城在隋唐五代时期拓展情况大概如下:
1. 向南:到今南门口一带。秦汉古城以南,除三国韩玄墓外,南门口及明清旧城墙下都有不少东汉墓,说明东汉以前此地均为郊野。现南门内有不少带桥和码头的街巷的名称,如天心阁西北,晏家塘东头有高码头,往西有位于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两搭桥,位于学院街附近的登瀛桥等,可能为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而当时的城墙当在这些地方以内。
2. 向北:到潮宗街与营盘街一带。西晋时期,晋怀帝分立湘州,把其所属长沙郡的郡治移到城南门外,后来又把郡所辖的临湘县治迁到城北门外今潮宗街一带。据清《嘉庆一统志》:“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据此,唐代长沙城向北扩展到了潮宗街以北,这一带从西至东现尚保存有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街名,基本上都在东西向的一条线上,当年均应为城北护城河上的桥。
3. 向东:因有浏城桥至天心阁一脉山峦(龙伏山)的局限,其扩展不大。从城北的戥子桥经顺星桥往南经落星田、古稻田直到天心阁西北方向的高码头,应是当年东面护城河所经之处。
4. 城西因湘江之阻无法再扩大,当时西城门名济川门,但具体位置不详。
结语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楚汉名城长沙的历史风貌几乎丧失殆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又在日益威胁仅存不多的历史街区。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即将出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划分了太平街、金线街、潮宗街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然而,随着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化龙池街区已难保全;坡子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启动,街道两厢拆迁大势已不可逆转;一度以麻石路面著称的潮宗街,林立的高层建筑已将其团团围住,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已威胁到了麻石街的环境和氛围。长沙古城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