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教育孩子学会道歉呢?

如题所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进行道歉,是每个家长都面临的问题。近日,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孩子和朋友家孩子的一次矛盾和处理方式,引起了许多反响。
据妈妈介绍,当天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期间孩子调皮地将烤鱼弄滑落面板,引起朋友家孩子的抗议。然而孩子却没有及时认识到错误,还对朋友家孩子进行了怒斥。深感不满的朋友家孩子不仅离开了,还让他的爸妈拒绝了孩子的解释。
孩子回家时,妈妈与其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妈妈首先明确了孩子的行为失当,认为孩子的行为不只是弄掉了鱼,更是失去了自己作为一名儿童应有的友爱品质。同时,妈妈强调了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道歉的重要性。
之后,妈妈在孩子的陪伴下前往朋友家,向朋友家孩子和家长道歉,并表达对孩子行为的谴责之意。妈妈认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所以她自己率先向对方道歉,希望让孩子看到一个正确的示范。
最终,孩子也向朋友家孩子和家长道歉,并与朋友一起重新烤了一盘美味的鱼。孩子从这次事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了友爱与诚实的重要性。
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备受赞誉。她通过教子,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承担责任,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做法。处理问题的时候,她既体现了家长的担当和责任,又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深入体会到对他人友爱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认错道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及时查找孩子的错误。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首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要逐渐让孩子明白,任何错误行为都与别人的感受相联系。
二、让孩子认识错误。告诉孩子,犯错是一个常态,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认识错误和不学习如何避免再犯错。
三、要让孩子承担责任。一旦孩子犯错,建议家长要迅速找到孩子的责任所在,并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负责。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体会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跟孩子一起向对方道歉。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要及时帮助孩子向受害者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2
你们有过逼孩子道歉的经历吗?

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仿佛所有人都等着这一声"对不起",孩子不说我们就不是合格的家长。

以前我经常因为这件事,跟队友生气。队友会很凶地威胁孩子认错:“说!你错了没有?!快说!”

不容辩驳,只接受“我错了”这一个答案。如果孩子怄气不愿意低头,他就越问越火,把自己气炸,娃也吓得大哭。

最后认错和道歉都得到了,但是孩子真的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大人为什么发大火吗?

道歉被称作“人与人之间能进行的,最深刻的互动”。恰如其分地表达歉意,对我们大人都是件有难度的事,对于孩子更难!

教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孩子带领孩子感受同理心,理解和包容对方特别好的时机。

犯错后,站在对方立场上的真诚反省,对自己的行为做弥补,去承担责任,才是道歉的内核。这些都比一句不情不愿的“我错了”,重要得多、珍贵得多。

该怎么样让孩子真的认识到错误,以及如何才是一个“真诚”的道歉呢?我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先看看学龄前孩子对于道歉的理解。

研究表明,年仅4岁的孩子就能理解道歉的情感价值了。比如说,道歉可以让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开心起来;犯错后和别人道歉,可以让自己更讨人喜欢、更友好,也会让玩耍的氛围更和谐。

道歉能让孩子更容易宽恕别人的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一群4到7岁的孩子在得到了道歉后,他们认为,对方仍然是友好的,感到懊悔的;而未得到道歉的另一部分孩子,心情普遍更糟糕。



另一项研究中,一群6到7岁的孩子辛苦搭建的塔楼模型被撞倒了,“坏人”的道歉并没有改善他们难过的心情。虽然没有释怀,但是得到道歉的孩子会更愿意和撞倒塔楼的“坏人”,分享有吸引力的贴纸。

道歉对孩子有用,但“被迫道歉”也是有用的吗?

还真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询问了一群4到9岁孩子,对于两种道歉方式的看法。

一种是,被大人提醒道歉后,过错方心甘情愿地道歉。

另一种是,过错方被大人逼着,不情不愿地道歉,比如“你必须说对不起!”

结果表明,90%的孩子认为第一种——接受提示的、心甘情愿地真诚道歉,会让被伤害者开心起来。

而只有22%的孩子认为,被大人强迫的、不情不愿地道歉,能改善被伤害者的情绪。



看,即使是大脑皮层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他们也不认为“被迫营业”的道歉有多大意义,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敏锐。

道歉可以迅速填补人际关系的裂痕,但足够真诚的道歉,才真正有效,这点对于大人和孩子是通用的。



逼孩子认错的问题在于,可能出现两种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1

孩子把“对不起”当做万金油。

关于道歉,我想最深入人心的应该是《流星花园》里那句屌屌的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习惯在孩子做错事,比如打人后,让ta马上道歉,“快说对不起!”,这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

而对于孩子,他们真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做错了什么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句场面话?

这种“点到为止”的道歉, 不够真诚,对犯错的孩子毫无意义,也不能真正安慰到被欺负的孩子。更让人难过的是,久而久之,一些孩子变成了犯了错态度端正,但屡教不改的“熊孩子”。

因为在他们眼里,“对不起”是挡箭牌,打了人、踩别人脚、抢别人东西,只要说声“对不起”,就能一笔勾销,平息父母和老师的怒火,所以这些都不是事儿!

因此同样的事大概率会再次发生,一边嬉皮笑脸地道歉,一边犯错呗,我想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猴同学吧?

在很多大人的眼里,孩子认错的“态度”最最最重要。但对于行为不端的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学会负责,对被伤害的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弥补,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2

孩子偏不道歉。

另一种情况是,你越逼孩子道歉,孩子越不认错。很多时候孩子其实知道自己错了,但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和大人、和小伙伴拧巴,偏不道歉。谁低头,谁就输了!

原因在于,道歉威胁到了我们的自尊心。

道歉的内核,可以说是受伤害者和道歉者之间,羞耻感和力量感的交换。

大白话就是,道歉的人,需要暂时放下自己的面子,换取对方的谅解。你越尴尬,道歉的“效果”越好。

这种心理,不仅是孩子,在我们大人身上也再常见不过了,俗称死鸭子嘴硬。比如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对我们表达歉意时,从来不直说,而是用“快来吃饭了”来别扭地化解尴尬,这已经成了一代人的印记。



当众道歉的“羞耻感”,让我们说不出口。而这种不能诚实表达自己感受的习惯,沟通的断层,会延续到成年,发酵成一个拧巴的大人。就像那句话说的,中国的父母一生在等孩子的感恩,而孩子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谁也不认输。

在和重要的人相处时,比起死磕对错,是不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呢?这个道理我希望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

道歉更健康的心理是,出于对伤害了别人的“愧疚感”,真诚地、自然地表达歉意。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内疚感更多,羞耻感更少时,他们会更愿意为冒犯别人而道歉。

道歉时,你是感到内疚还是羞耻,这种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童年的经历。如果一个小孩,每次老老实实道歉后,还会被父母翻旧账,叨叨个没完,从没写完作业说到房间太乱,吃饭太慢,起床磨蹭……那么对于孩子而言,道歉就是一件“羞耻”的事,因为会受到更多的责怪和惩罚。

以及,如果孩子在不认为自己做错事的情况下被迫道歉,同样伴随着羞耻感。

从家长的角度,如果我的孩子被伤害,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方家长负责任的态度:家长主动道歉,并耐心第教育孩子,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让孩子说一句"对不起"。



如果必须当场处理,比如孩子在游乐场打了别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道歉,这个时候可以先制止孩子的行为,告诉ta这样绝对是不对的!

先代替孩子道歉,之后带孩子离开现场,慢慢和孩子沟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