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积闰享寿」若干是怎么算的?

如题所述

对于那些虚报数字的人,中山人通常用一句俗话讽刺他:「死人灯笼报大数」。这句俗话,源自一个古老的民俗。过去,那一家有老人过身,家属就在大门前挂一对报丧的黑字灯笼,上面用大字标明姓氏(什么「府」),再用小字标明死者的享寿岁数。这个岁数,通常比死者的实际年岁大三岁,理由是天、地、人各给死者赠一岁;在讣告中的正规写法则是「积闰享寿多少岁」。「积闰享寿」是什么意思?那「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又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原来,这是根据中国通用的历法算出来的。中国过去使用的农历其实应该称之为「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规律为主、再按照地球的运行规律加以调整而编订出来的。月亮每29天半环绕地球旋转一周,所以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29天。但是,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农事活动却要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的位置而造成的四季变化来安排的,这就是二十四节令。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农历的一年即十二个月为354天或355天,较之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实际时间365天另5时48分46秒大约少了10天到11天。这样,几年下来,月份和寒暑变化就无法对得上号了。古代历法家们的解决办法是:把阳历多出的天数,每三年合成一个月,这就叫「闰月」,加在最末的一年里,有闰月的年份,就叫做「闰年」。更准确的计算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闰年有13个月,比起平常的年份多出一个月。如果一位老人一生活足100岁,他的一生中,就经历了36个闰年,亦即是多活了36个月,古人认为,老天爷赏赐他三年光阴,是他的福气,值得引以为荣,「积闰三年」的说法就是这么一的。但是,从古到今,人能活到「长命百岁」的实在少之又少,所以习惯上通常把条件放宽,改为以60岁(称为「花甲」)为下限,只要去世时满60岁或以上,就可以通过「积闰」把三年加在实际的岁数上。所以,「享寿」这个词属于60岁以上的死者专用,在60岁以下去世的,不仅不能通过「积闰」的办法加三岁,而且在讣告中只能用「享年」;至于在30岁以下去世的,那属于「寿夭」,连「享年」也不能用,只能称为「存年」或「得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