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

如题所述

一、从自立、亲情入手,优化中西方文化元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固有的“金字塔”结构变为“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变化也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传统理念中“服从家长”变为“要求家长服从”。目前,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到达了空前的程度,孩子没有基本的劳动、自立理念,对自己应该完全能胜任的生活琐事却丝毫没有自理的概念,一味地依赖家长。很多家长也看做理所应当,并将之视为孩子与自己亲近的表现。这种状况的存在和蔓延对幼儿的成长及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要从幼儿园入手,开始对幼儿渗透西方的自立教育,让学生帮家长、小朋友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庭中,鼓励幼儿帮助妈妈摆放碗筷,或者收拾餐桌,洗自己的袜子、手绢,自己整理书包等;在学校,发现小朋友背后的拉链或者扣子开了,主动帮助小朋友拉上或者系上;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发放水果或点心,帮助老师一起做值日、打扫卫生等,从而不断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和助人意识。同时,也要倡导小朋友有什么心里话给家长、老师说一说,鼓励幼儿与教师和家长亲近,加强情感教育。这样,幼儿就能接受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既有中国传统的重视亲情,又有西方的独立自主。
  二、课程内容多元化,多种文化共同熏陶
  幼儿园课程的开设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受教育部门的严格控制。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开设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既要让幼儿接受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比如卧冰求鲤、囊萤映雪、程门立雪等,让幼儿初步接受中国文化中的“敬老”“勤奋”“尊师”等文化元素;又要让幼儿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给幼儿讲一些西方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丑小鸭》《灰姑娘》等,时常播放一些英文、法文的儿歌,观看一些简单的西方画作,让幼儿直观感受西方文化元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蒙古族的骑射、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生活习惯等。让幼儿从小就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生长,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促使各种文化元素自然渗透,以帮助幼儿在文化民主的氛围中成为能够理解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使他们既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体,又成为其中有能力的一员。这对今后幼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长都大有裨益。
  三、从饮食、服装等对幼儿进行多元化熏陶
  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缘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所谓中国民间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这是反映中华饮食文化本质属性的因素,是中华饮食文化深厚坚实的思想渊源。近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受西方饮食习惯的冲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儿童更喜欢洋快餐。但是,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有其文化特色,教师只需向幼儿展示中西餐的不同制作方法和就餐习惯,比如用图片或者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学生喜爱的中国菜和熟悉的西餐,让肉夹馍来PK汉堡,馅饼来挑战披萨,茶与可乐形成对比,面条与通心粉进行对抗,牛排与红烧排骨进行较量……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服装与西装同时展示:西装裙与旗袍对比,风衣与长衫并列,唐装与西装媲美……让幼儿从小感受到饮食习惯和服装风格的不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世界多样化的自然呈现,对它们都能抱一种平和的态度去认识、去接受,从小就能在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长大后快速融入“地球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多元、多彩节日为载体,感受多元文化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的文化风格。幼儿从小接受不同的节日文化,对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文化积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以“国庆”为主题的活动;“中秋节”制作月饼,与家长共同品尝,体验劳动成果与亲情;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尊敬、爱戴老人等等,这样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使幼儿对了解与认识我们的民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接受“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了解这些节日时,西方人会以哪种方式度过。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往往以突出表现差异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在赞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或者在介绍其他文化时,常常与自己文化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其结果使我们的孩子不是过分自卑就是盲目自豪。为避免上述误区,我园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于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学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幼儿园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的未来人才必须从娃娃做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