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隋炀帝

如题所述

  隋炀帝(隋朝第二代皇帝)一般指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唐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史书评价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北史》:“初,上自以蕃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重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文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自高祖大渐暨谅闇之中,蒸淫无度。山陵始就,即事巡游。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理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盛兴屯田于玉门、柳城之外。课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马,疋直十余万。富强坐是而冻馁者,十家而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求市者无远不至。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内外虚竭;头会箕敛,人不聊生。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理,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高颎、贺若弼先皇心膂,参谋帷幄;张衡、李金才籓邸惟旧,绩著经纶。恶其直道,忌其正义;求其无形之罪,加以丹颈之戮。其余事君尽礼,謇謇匪躬;无辜无罪,横受夷戮者,不可胜纪。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弗之恤也。东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所至,唯与后宫流连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丑言。又引少年,令与宫人秽乱。不轨不逊,以为娱乐。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皆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战士尽力,不加赏赐;百姓无辜,咸受屠戮。蒸庶积怨,天下土崩;至于就禽,而犹未之寤也。”

  历代评价
  杨侗:“世祖明皇帝则天法地,混一华戎。东暨蟠木,西通细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日月之所临,风雨之所至,圆首方足,禀气食芼,莫不尽入提封,皆为臣妾。加以宝贶毕集,灵瑞咸臻,作乐制礼,移风易俗。智周寰海,万物咸受其赐,道济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历试,统临南服,自居皇极,顺兹望幸。所以往岁省方,展礼肆觐,停銮驻跸,按驾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岂意衅起非常,逮于轩陛,灾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讳之日,五情崩陨,攀号荼毒,不能自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24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隋京师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仁寿(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历时3年余,仁寿四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大业七年隋末民变爆发。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西元589年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陈国虽不是什么大国,也绝对不弱。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隋炀帝晚年,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炀帝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叛军逼缢隋炀帝,时年五十岁。
第2个回答  2015-01-24
最近,在古高丽(korea)领土上建立起来的某小国,企图染指我白头山,扬言不给白头山,就和台湾加强联系,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呵呵,这番言论竟如此熟悉,不由让李明明想起2对父子皇帝征伐高丽的历史往事。

征伐高丽,2个朝代2对父子皇帝都做过,先是隋朝隋文帝1征,接着是隋炀帝3征,再接着唐朝唐太宗3征,再到唐高宗3征,历经七十余年,前仆后继,屡败屡战。2个中华王朝4个皇帝,为征高丽,为何如此大动干戈,坚持不懈?为何耗费无数财富,牺牲无数将士也在所不惜?难道真的是中华王朝皇帝为追求个人功业,耀武扬威吗?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实,无论隋政府还是唐政府,或更早的北魏政府,最终目标都想以中原为根据地,实现全国统一。而作为中原王朝属国、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高丽为不被中原王朝政府所重新收归、统一,总是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原的统一全国大业。这就是中华王朝前仆后继、坚持不懈征伐高丽的根本原因:高丽竟然一直是阻碍、阻挠中华统一的反动力量。

高丽所据辽东之地,向来属于中华王朝所有,随着高丽的不断发展壮大,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大动乱,高丽便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之控制,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小王国。为维持其脱离中华王朝的半独立现状,通过外交等种种手段阻碍中原统一,可谓历代高丽王的“基本国策”。在中原处于南北朝对峙的分裂时期,因为北方力量强于南方,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也优于南方,高丽为阻挠北朝南下,不断遣使南朝进行笼络,和南朝各政权对北朝形成包围之势。

阅读这时期的史书很有意思,历代高丽王父子相继,从高琏到高云到高安到高延到高成,对南朝各政权的笼络始终如一,可谓费尽心机,千方百计。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累遣使”,不停地派遣使者周游南朝交通消息;二是“贡献不绝”,不停地贡献财物给南朝各君主加深感情;三是军事干涉中原,如公元436年,宋文帝欲侵魏,高丽王高琏资助军马八百匹(再后来,甚至直接军事进攻,如公元598年,高丽王率军骚扰辽西地区);四是南朝政权不断地对高丽王加封官爵。虽然南朝政权不断改朝换代,虽然高丽君主不断变换,但由于共同的利益,彼此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高丽心里明白,南朝政权存在一天,其受北朝中原政府的威胁就相对减少一天;而南朝各政权也对高丽王许以加封官爵来讨其欢心,使之成为牵制北朝政权南下的重要力量。

同时,高丽为谋自存,也和北朝时有敷衍。史***载,北魏孝文帝时,高丽王高琏“贡献倍前”,“时光州于海中得琏遣诣齐使余奴等”,当北魏从海上截获高丽使南齐的使者时,孝文帝对高琏左右兼顾、两头通吃的做法非常愤怒,诏责高琏“越境外乡,交通篡贼,岂同落臣守节之义 ”。可见,高丽对北魏只是应付而己,真正联系密切的是南朝。

但是,历史车轮当然不能按照高丽人所设想的那样来旋转。高丽虽煞费苦心以阻挡中原统一,但中原的统一乃至全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元5***,隋灭陈统一南北后,高丽非常恐慌,“高丽王汤闻陈亡,大俱,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这种敌对态度使隋文帝大怒,斥责高汤“虽称藩附,诚节未尽”。到唐贞观14年,唐军平定高昌,高丽又是一阵恐慌,赶紧遣“其太子桓权来朝”以试探虚实。高丽人比谁都清楚,中华统一、强盛之日,就是他们企图长久维持半独立美梦破灭之时。

对于胆敢阻挠中华统一的敌人,中华儿女向来有血拼到底的决心和能力。隋文帝父子4次征伐,唐太宗父子6次征伐,历经隋、唐两朝,凡70余年,征10次,到唐高宗时终于取得胜利。公元668年9月,唐将李角率兵,“高丽悉平”,俘虏高丽贵族“以归京师”,并“分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地平壤以统之”。第二年5月,“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至此,这个原本属于中华、半独立后又企图阻挠中华统一的蕞尔小国最终被重新收归中华版图,数以万计高丽人被发配边疆垦荒。

历史总是有可借鉴的一面。今天,中华尚未统一,环顾四周,企图阻碍、阻挠、阻止我统一的反动力量何其之多?古往今来,总有某些人,害怕我中华统一,总有某些国家,害怕我中华强盛。历史早以铁的事实告诉世人,这些人,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必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彻底碾得粉碎。只不过,有些人,有些国家,对于历史遗忘得太快罢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