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24孝里面的故事?

如题所述

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古人写来用于稳定封建社会的。故事几乎都是要求人无条件服从长者的。虽说如此,除了百里负米、亲尝汤药、扇枕温衾等一些平常的可以做到。里面的故事大部分古人是做不到的。但是二十四孝里有一个不平常的故事,却可能发生。这个故事就是埋儿奉母。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在极度困难的时候养父母的成本远低于养孩子。养父母只要能有口吃的不让父母饿死就行了。但孩子不行,孩子要成长光是吃饱是不行的。还要吃得有营养,一个没有劳动力的孩子的食物需求远高于年迈的父母。父母不但吃得少也能付出一定的劳动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自然让人更倾向于‘奉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5
由于古时孝是考察一个公务员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你也知道,但凡上指标肯定就变味,就像火葬场烧人指标这样的黑色幽默一样。而24孝就有像点虚报政绩。管他真假。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虽然不是24孝,但是手法还真有点像,现代的眼光看来晚上谁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双方一口咬定什么也没发生,再请乡邻当水军,坐怀不乱现在都成形容洁身自好的成语了。
第2个回答  2019-04-15
24孝有一则故事叫埋儿奉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孩子长到一岁多了,养不起了,因为还要养老母亲,夫妻俩一商量,孩子还可以再生,但是母亲只有一个,于是俩人挖了个坑,准备把孩子埋了,省下钱来专门孝敬他的母亲,结果在挖坑时挖出来一罐金子,于是皆大欢喜,孩子也不用埋了,母亲也可以好好的孝敬了…………不知你们什么感受,我看到时觉得后背发凉,活埋孩子,竟然还作为24孝典范流传下来宣扬,而这则故事被制成石刻壁画在我家乡的广场上展示,壁画上那对夫妻的母亲在一旁笑呵呵的看着夫妻俩挖坑埋孩子。
第3个回答  2019-04-15
二十四孝,眼睛不能去看着那些所谓的糟粕。去想想到底什么是孝?这方面参考一下熊十力是如何教导徐复观读书的。其次,舜帝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耕于历山,人皆让畔,那是圣人气象,看看《尚书》,看看孟子写的“舜帝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是什么意思,和王阳明写的《象祠记》又是何意。至于其他的,个人觉得还是先明白舜帝,再往下说吧。
第4个回答  2019-06-27
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能以封建传统而一概而论。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认识水平。社会在进步,认识水平也在提高,但基本的道德观念不能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自然界动物的本性,善待老人,孝敬父母是人的本性。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适合民族昌盛、促进社会进步部分是精髓,必须继承发扬。有悖民族昌盛、阻碍社会进步的即是糟粕,理应剔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不同,不能盲目的认为某个文化比另一个文化先进,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