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文明史,闪耀着许多值得自豪的光芒,也催生了许多世界领先的黑科技,让无数华夏子孙为之倾倒。
比如由诸葛亮先生发明、载重400斤、日行数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的木牛流马。
比如祖先在冬天取暖、容器里头放入火炭,在棉被中使用的一种神器——"被中香炉"。
比如木匠祖师爷鲁班爷爷造的能在天上连飞三天三夜的木鸢。
再比如能感知预测地震的高级香炉或者说大酒坛子——"地动仪"。
这么多精巧机关,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一样跟西方发明那样实质性的造福人类,越是神奇的越是失传了。
说的这里,很多朋友都会提出异议,地动仪我们明明在教科书上看到过,"有图有真相"啊。
大家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张衡地动仪,肯定不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原版,是科学家王振铎同志在1951年自己发明的,知识产权属于人家老王,准确的名称应该叫“王氏地动仪”。
随着“王氏地动仪”流言的纷纷扰扰,在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都悄然退出,找不到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反正双方隔空交火,各种烧脑疑问也纷至沓来:
既然"地动仪"如此神奇,还大兴土木建造地震局、买那么多昂贵仪器干嘛?
地动仪那么灵敏,早就过了专利保护期,为什么不向国外推广?
外国人发明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为什么不仿造地动仪?
其实以上这些疑问属于抬杠,地动仪的功能是记录地动,而非预测地震。问题的关键是,似乎它连记录地震的功能也极度缺失。
在我们的记忆中,教科书中的地球仪很像个大酒坛子。
那酒坛上爬了八条龙,每条龙嘴里含着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
平时这些龙都非常安详,一动不动,静若处子,一旦某个方位有风吹草动,发生地震时,跟它对应方位的龙嘴会缓缓张开,龙口中含着的珠子也会立刻掉落至下方的蛤蟆嘴里,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向人们示警。
这个伟大的发明据说来自公元132年的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
据说在历史上,它曾经成功预测到一次地震。
这天,一条龙嘴中的珠子滚落到了蛤蟆嘴里,张衡马上兴奋地告诉大家。
大家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地面有丝毫震动,于是大家都说张衡是个大骗子。
几天后消息传来,说距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陇西一旦发生了地震,方位正是触发机关的龙嘴方向。
从那以后,张衡被大家奉为神人,地动仪也因之流芳百世。
为何地动仪被从教科书中移除了?
众所周知,在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经详细介绍了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可是在2016年的部编本教材和2017年的统编本教材中,大家却找不到这段内容了,这是什么原因?
《后汉书张衡传》: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杨,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跟诸葛先生的木牛流马一样,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原型一号机早已失传,连图纸都没有留下。
大家在教科书中看到的那款地动仪,是五十年代初一个叫王振铎的人,根据这史料上的相关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复原而成的。
随后这台地震仪的照片与介绍文字,就被搬运到了教科书上。
但后来这台山寨的地动仪在学术界引发争议,因为它只是个聋子耳朵摆设,根本就不能用。
而且千百年来,国外也有很多发明家前仆后继,仿制了无数次,都没有取得成功。
俄罗斯有个地震爱好者,在家苦苦思索三个月,没有弄明白这个原理,最后发疯。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资讯发达,信息渠道增加,国内外对地动仪的质疑不绝于耳,有关部门无法保持淡定,继续无视,于是这台于1951年由王振铎成功复原的地动仪模型,被迫从教科书中移除了。
但是大多数人觉得,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无法"正常工作",那是他的个人能力问题,不是张衡的问题。
如果张衡的地动仪有问题,那就等于否定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智慧的先贤,否定王振铎和几十年来宣传王氏地动仪的无数学者,并不意味着否定历史上的张衡地动仪本尊。
除非反对的人拿出1800多年前的那台地动仪,来证明它无法正常工作,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误解地动仪,那是还有一个玄机,大家可能没有注意。
史书上那段关于地动仪的记载中,有一段关键部分被后人忽略: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研究半天"中有都柱"才是关键啊,"都柱"的原理,王振铎没搞透彻,其他人会不会能搞清楚?
从1875年到现在的100多年间,有数以千计的中外科学家围绕这个地动仪苦苦探索。先后有不下千种地动仪复原模型,进行了上万次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
1972年,日本考古学者关野雄通过计算,否定了"中有都柱"的直立杆原理。荷兰的斯莱斯维克、美国人赛维也纷纷提出王氏模型即便是在理论上也无法成立。
英国学者李约瑟本来是张衡的资深崇拜者,他尖锐地指出了“王氏地动仪”与史书记载并不相符。
1984年,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直接向“王氏地动仪”开炮:“此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磨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甚至低于人类的敏感,依据铜丸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也根本不科学”。
来自国内的傅承义院士(中国地震学奠基人)更是对他的老朋友王振铎推心置腹:就是房梁上掉块肉,也比你那个玩意儿(模型)强!
原理很简单,房梁上的那块肉至少没有牺牲机械带来的摩擦力,自然灵敏度要比“王氏地动仪”要可靠的多。
有人感叹,张衡地动仪比哥德巴赫猜想都难一千倍。
古人何其聪明也,老王和老王,你可把历史上的张衡给抹黑了,张衡啊张衡,你可把后世的老王害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