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作用“联想”与“心境”联合产生的“移情”现象

如题所述

在诗歌的艺术世界中,"移情"这一现象常常由联想与心境的交织共同塑造。以李商隐的诗句为例,他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对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的心境使他将春蚕吐丝的场景与自己的悲切情感相联,而蜡炬的燃烧则象征着他对丈夫的悼念,两者都源于心境与联想的融合。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失去丈夫后,心境悲凉,将秋天的天气变化解读为自己的情感波动。她的“乍暖还寒”之句,既是天气变化的直接反映,也是她对过去幸福与现今孤苦生活的对比联想。同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诗句,源于她伤春愁思的心境和对花朵凋零的联想。



"移情"在诗歌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诗人心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反映。通过联想和心境的交互,诗人将情感赋予无生命的物象,使其充满生命力,使景与情融为一体。这种手法让诗歌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是其艺术魅力得以持久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上的移情作用,指的是个体将过去对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在现实关系中寻找未竟情感的满足。这种心理机制与诗歌中的移情有着相似之处,都在寻求情感的共鸣与投射。



扩展资料

英语为empathy,亦称“感情移人”。它以对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客观前提,以主体情感的外扩散和想像力、创造力为主观条件,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