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学习动机不强的后进生问题研究

如题所述

中学教学中后进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2009-06-08 17:08:08)
转载▼
标签:
教育

(根据老师的意见,加了一个主体,对上一篇文章进行了修改哈,在此特别感谢吴文胜老师的建议)
摘要:教育者的任务是发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事有利于学习的活动。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课堂的效率,是我们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难以解决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有效地利用效力动机、巧用学生的好奇心、妥善进行奖惩、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教师只要运用以上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关键字: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 好奇心 奖惩制度 竞赛活动 后进生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课堂的效率,是我们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记得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上讲述学习动机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曾经问过我们选修这门课的原因。当时笔者心里咯噔了一下,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选课的理由,或是具体的去分析所谓的内因外因,就是一种缘分让笔者走进了这个课堂。那堂课结束之后,笔者才了解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学校的课程改革增加了师范生教育学课程的学分要求,课表空余时间刚好与该课程上课时间吻合,外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内因呢,难道没有吗?不。剩下可选的课程也许还有好多,但唯独选中了它明显是有笔者本身可控制的因素的。相比较而言,这门课的名字比较吸引人,让笔者对这门课的内容有些憧憬。笔者对自己选这门课的动机有了更好的认识。不仅如此,课堂上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的相关知识让笔者领悟了一种教学的艺术,有条有理的理论讲解、生动活泼的例子剖析,偶尔针对性的讨论让笔者受益匪浅。为此,笔者课余翻阅了大量资料,着重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笔者就已有知识,结合相关资料,简单谈谈笔者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和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何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学习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一个成功学习者的背后,一定又一个强有力的动机的支持,否则易造成敷衍了事,一事无成。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反映着一个人的某些需要或追求,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的作用。激发学习动机能使得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对学习表现出热爱与兴趣,增进概念的理解,使得学生更富有创造性,愉快的学习并加大了学习的投入,这种种优越性证明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并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对于后进生,我们首先得肯定他们对学习也有渴望与需求,只是没有遇到机会让他们闪光发热。大多数后进生在主观上并不愿意落后,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一段时间内掉队了,如果教师、同学这时不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便会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如果没有人信任他们、理解他们,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渐渐淡漠甚至消失。所以,很久以来,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难以解决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有效地利用效力动机、巧用学生的好奇心、妥善进行奖惩、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教师只要运用以上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下面,笔者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利用效能动机,增加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认为,人们有天生固有的对胜任的需要,及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需要。从这种观点看,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胜任感与控制感是激发内部动机的基础。笔者认为,在学习动机的激发理论中亦如此,满足学生的胜任感、控制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才能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挥效能动机的作用。
满足学生胜任感与控制感的需要是可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胜任感与控制感是矛盾并统一的。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生的胜任感就会增强,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生缺乏了控制感,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注意胜任感与控制感的动态平衡。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根据专家所做的研究显示,要增加学生的胜任感和控制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 鼓励学生设置特定的、有一定难度的但可以达到的目标;
2, 示范或者暗示有效的任务反应策略;
3, 提供能够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反馈;
4, 在作“原因”陈述时,要帮助学生欣赏他们正在通过接受挑战、采取持续的努力而发展自身的能力。
笔者认为,分层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比如,很多高中已经像大学一样对英语学科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更能激励每个层次的学生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特别是对英语成绩较弱的同学,他们可以相对学的浅一些,更有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也不用因为“比上不足”而自暴自弃。笔者是数学系的一名学生,以后很可能成为一名数学老师。笔者认为,数学这门学科中,在一定时候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趣味数学或者竞赛数学上,我们就可以分层教学,传授适当难度的知识,这样还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除了满足学生胜任感和控制感的需要外,教师还应注重满足学生归属感的需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每一位学生都是其中的一员,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感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要。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能感觉到舒适与安心,感受到被关注与被支持。特别是后进生,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会被老师忽略而自暴自弃。笔者认为,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老师应指定后进生在下面做好再到黑板上板演,积极地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由于板演题较简单,一般后进生都能解答出来,老师要适时的表扬学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豪感,满足感与成功感。此后再激发学困生做一些难度层次较大的题目,这对他们不由自主产生内驱力,产生再取得成功的欲望,他们就会愉快地、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尽管题目难度逐步增大,由于老师调动了后进生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胜任感和归属感,他们总愿意尝试下去。有些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很小,但是笔者觉得还是挺受用的。比如在出试卷的时候让学生参与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的需要,让考试变得更有趣。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认真准备,自己做个小老师,在出卷的同时也更深的掌握了知识要点,成功地激发起了学习动机。另外,我们可以经常提供学生与其他人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小组学习形式(如一起学习、小组研究或拼板学习模式),或是允许学生结对工作,这样也能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二,激发好奇心,巧用五种策略
好奇心是许多动机理论家给出的诸多建议的根本驱动力,他们建议:(1)利用学生既有的内部动机(通过导入或开展一些能满足学生既有的好奇心的内容或活动);或是(2)驱动学生学习(通过讲或做一些可能挑战学生会好奇心的事)。有些教师不仅形成了可刺激学生好奇心或增进其期望的技术,而且在经常采用的常规手段中吸引了这些技术。例如,高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常常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驱动性难题,但用悬挂的地图遮起来。我们很快开始注意:地图是什么时候挂下来的?什么时候老师会把地图卷上去?当老师这样做时,地图后面的题目会得到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另一位老师也得到了类似的效果,她的方法是:她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盒子,里面藏着她这一天讲解精彩内容时要用到的道具。当她打开盒子时,全班同学的眼睛都会看着她。我曾看到一本书上描述了一位这样的数学老师,他常常这样开始讲课:“昨天晚上,我走进地下室,发现……”第一次,他说他发现了一棵树,树的枝桠每过一个小时就增加一倍,他用这一“发现”作为基础,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他“在他家地下室发现的”东西还有鳄鱼皮、柴油引擎推动的火车等等。不久,只要这位老师开始说:“昨天晚上,我走进地下室……”他的学生就知道,他们又可以听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还含有有趣的问题。
青年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后进生也毫不例外,甚至更为突出,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依据后进生这种心理,在教学中采用“挑战”的方法常常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挑战学生的知道感这一点是Reeve提出的引发好奇心的五种策略之一,本文也会对其进行具体阐述。
我们无需为了引发好奇心而特意制造全新的话题或活动,事实上,我们常常要培养对我们熟悉和了解的话题的某些方面的兴趣。当学生体验到怀疑或混淆时,这种好奇便出现了,因为学生意识到他们现有的观念似乎是矛盾的或不完整的(不能解释一些现象)。这驱使学生想要整理思绪或寻求更多的信念,以便填补思维上的沟壑或缝隙。
Reeve提出了引发好奇心的五种策略:
1, 悬念;悬念策略着重于让学生关注不同假设或结论不确定的难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比如,什么引起了美国内战?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你可以在学生中创造一种脑力斗争;学生,特别是那些倾向于说“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吧”的学生,会学会重视寻找那些挑战智慧的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到满意感。
2, 猜测和反馈;猜测和反馈策略是通过预测验引入话题,或引导学生完成对先前知识的评估活动,活动需要他们回答与话题有关的特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与关键观念有联系,而且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回答,这样多数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回答是不正确的。个体猜测错误这一认知会激起个体学习更多与话题有关的知识的好奇心。
3, 挑战学生的知道感;这是在学生已经拥有相当多的有关话题的知识的情况下应用的一种策略。比如,在升初中之前,多数学生已经对美国的地图和地理情况有了相当多的了解。如果他们开始对这方面的话题感到厌烦或表现出自以为是,那么“说出8个与大湖之一相邻的州的名字”这种问题可以再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够指认多个州,但还不会正确指认出所有的州。
4, 争议;争议策略是诱发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而后让学生通过持久的讨论来解决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意识到需要查书或参考资料,或是进行其他的研究以获得所需信息。
5, 矛盾;矛盾策略是在学生吸收了大量足以令他们形成一个结论的信息之后使用的。这时,你介绍与他们的结论相矛盾的补充信息,迫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比他们预想的更为复杂,刺激他们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
根据Reeve理论,巧用悬念、猜测和反馈、挑战学生的知道感、争议、矛盾五大策略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利用奖赏手段,树立学习自信心
奖励是一种正向诱因,具有促进的力量。奖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奖励,一种是物质奖励。在教学中精神奖励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以及一句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后进生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例如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老师出几道有层次性的题目,并说明老师当场批改,当场奖励,能受到老师当场批改的同学能较早完成题目,通过这一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公正、及时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与态度,适当地表扬与鼓励学生,是个重要手段,必须运用好。对学生的评价,一般讲来,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后进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但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因此,在运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发学习动机时,应把表扬鼓励和批评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有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激发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因为它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这对后进生尤为重要。在讲评中,学生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好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宜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后进生的评价要捕捉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同伴的鼓励,从心理上获得满足。例如,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计算: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点一名学困生上黑板板演。该生板演如下:
解:原式
这题解法显然不完全正确,但老师并没有立即予以批评纠正,而是肯定该生解题思路的正确成分,方法正确,有很大进步,并问大家:“你们做得结果和他一样的举手。”(当然有不少同学也会这样做)老师接着问:“这道题的结果完全正确吗?对于 要满足什么条件?题目告诉我们了吗?再请该生想想还有哪种可能?经过教师的点拨,该生悟出道理,结果又重新作出如下结果:
解:当 时,原式
当 时,原式
做好后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该学困生不但得到成功的愉悦,胜利的满足,而且感到集体的温暖。反之,如果一味地指责其错误,忽略其解题正确成份,那么该生就会感到失望、气馁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厌恶之感。
物质奖励是一种以某种物质形式对学生进行奖励的过程,对学习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里,老师经常对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或有突出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哪怕是一枝笔、一本练习本学生们都非常高兴,这对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种荣誉,一种对于他们付出的鼓励。关于物质奖励的作用。莱温曾说:“学生之所以不学习,是由于对功课的不喜欢;而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则是他们所喜欢的。于是内心中便产生了矛盾:不努力而直接获奖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方可成功,也方可达到获奖的目标。于是学生为了获得期望的奖励而开始努力学习了。”这说明物质奖励对学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若用之不当或过分,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导致学生舍本逐末的倾向。即,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专注于当前的奖励,若没有了奖励,则不再努力学习了。所以物质奖励的运用必须慎重,它必须与精神奖励相配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四,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人们树立威信的动机或自尊与成就的需要极为强烈。社会性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测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好处的。但过于频繁的测验、评比,不仅会失去激励的作用,而且会制造过度紧张的气氛,使学生产生过分焦虑的心理状态,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竞赛频繁,考试过多,常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所以采用竞赛必须慎重、适量,注意方式。竞赛后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错误的学习动机。
对于竞赛这一形式对学生动机的激发,笔者在现在担任的副班主任工作中也深有体会。现在大一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体育活动时间,但是从小班(数学081班)班委中了解到,由于没有体育器材,时间又和吃饭时间相冲,很少有同学会按时去体育锻炼,尤其是女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给班委一个建议,班级组织一些趣味体育竞赛活动,比如四人三足、跳大绳等等。前几个星期的某一天,他们邀请笔者去参与他们的体育活动,班委准备了两个项目分组比赛,篮球+跳绳和四人三足。我发现,班级每一位学生都到场并且积极的参加,玩的不亦乐乎。这种方式的竞技活动,不仅保证了每位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更加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了班级团结与凝聚力。
教育者的任务是发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事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准教师,我们应了解相关知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将来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有效地利用效力动机、巧用学生的好奇心、妥善进行奖惩、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是我归纳出的四种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笔者认为,不论是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这四点方法都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笔者相信,今后还能出现一些更好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者,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研究,继续探索新的高效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能永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真正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