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回头看,才发现这个世界从未真正在意过我

如题所述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过往,才会领悟到一个深刻的真理:这个世界,似乎从未真正把我们放在心上。"好人,往往在人生的舞台上遭遇无尽的坎坷……然而,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坦荡,却是他们人生的唯一追求,不求他人的理解,只求问心无愧。"电影《芳华》中的故事,以林丁丁和陈灿为代表,他们凭借父辈的荫庇或个人魅力在世俗中绽放,而刘峰、何小萍这样的善者,却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

电影中那句点睛之笔,让每个角色的选择都充满了灵魂的拷问。好人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但也给予我们一种安慰:生活是自己的选择,只要内心无悔,他人的喧嚣与我们何干?然而,这温暖的视角与严歌苓笔下那个充满冷酷现实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电影中阳光的练功房和青春的舞蹈,仿佛是对理想主义的颂歌,而文本与荧幕间的色调差异,令人回味无穷。

冯小刚,这位电影界的复杂人物,常因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的争议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他的作品《夜宴》和严肃题材如《1942》、《唐山大地震》的尝试,似乎都在证明他的思考和艺术追求,但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直到《芳华》,他找到了自我表达的归属,讲述了一个他深深烙印的时代故事,尽管有人质疑其对原著的改编,但真诚的创作态度是无可否认的。

艺术感觉、哲思深度和时代反思,冯小刚或许无法与张艺谋、王家卫等大师相提并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优秀的导演。证明自己并非生活的全部,真诚才是创作的基石。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认同的漩涡中挣扎,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言,当生活有了保障,身份焦虑便随之而来。

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易受他人影响,他人的忽视仿佛是气球上的刺,轻易刺破我们的自信。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这种焦虑更为加剧。我们急于证明自己,却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叔本华告诫我们,别人的评价不应成为幸福的牢笼,而列夫·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揭示的,正是我们常常在追求他人眼光中迷失自我,忽视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

回归生活的本真,不再执着于比较,才是找到幸福的关键。陶渊明的田园诗篇并非为了迎合世人,而是遵从内心,真实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学会放下身份的证明,多一份真诚的自我表达,让繁华与热闹去,只在自己的芳华里,静静地绽放。

生活并非他人眼中的繁华与热闹,而是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在纷繁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小确幸,过上本真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成功。

发布于 2022年修订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