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裂者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的所见所得。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每层之间是一种垂直的关系。三层结构是N层结构的一种,一般来说橡源敏,层次之间是向下依赖的,下层代码未确定其接口(契约)前,上层代码是无法开发的,下层代码接口(契约)的变化将使上层的代码一起变化。
优点:分工明确,条理清晰,易于调试,而且具有可扩展性。
缺点:增加成本。梁枝
什么是三层体系结构?
三层或多层的C/S、B/S体系结构是在二层C/S结构的基础上,随着中间件与Web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袜搏蔽软件体系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中,客户机只存放表示层软件,应用逻辑包括事务处理、监控、信息排队、Web服务等,采用专门的中间件服务器,后台是数据库。
1.各层次划分方式
在三层体系结构中,各层次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划分,实现明确分工:
(1)表示层(客户端):表示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它担负着用户与应用间的对话功能,它提供简洁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数据的输入/输出。
(2)业务服务层(中间层/逻辑层/功能层):完成业务逻辑,是表示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表示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存取数据,并对相应的业务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表示层或保存到数据库。
(3)数据服务层(数据库服务器):提供数据的存储服务,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这一层通常由大型的数据银孙库服务器实现,如Oracle、Sybase、SQLServer等。
这些层并不一定与网络上的具体物理位置相对应,它们只是概念上的层,借助这些概念可以开发出强大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使用这种方法设计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在网络上部署进程及数据时可以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实现最佳的性能、更好的安全性以及更方便的维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间层通常可在分为两个以上的层次,成为多层结构。
2.多层体系结构的主要优点
(1)提高系统性能。在两层C/S系统中,客户端直接与数据库系统连接,这种系统的网络和服务器工作负荷大,直接影响业务处理的速度,且多用户连接时容易在数据库端发生访问冲突。多层结构C/S系统中,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集中在中间层组件中,而多层结构系统能够实现分布计算功能。具体地说,可以根据需要把各个组件分别或重复地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使整个系统的工作量平衡分配到网络中。此外,中间层服务器的数据缓冲池,可减轻数据库的负担,提高数据的重复利用速度。
(2)安全性。包括数据和访问控制的安全。由中间层服务器统一管理数据库连接、数据接收、数据同步以及事务处理、线程调度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数据的统一、完整和准确性能。任何客户端程序与数据库没有直接的连接,完全地防止了外部和内部的侵入。
(3)维护和升级简单、方便。由于业务逻辑在中间服务器,当业务规则变化后,客户端程序基本不做改动,告州使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更加容易。
三层体系结构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系统数据的管理、应用及发布。三层体系结构的建立将数据与数据的应用分割开来,大大加强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灵活性、适应性。同时,由于不同层次所关注问题的分离,使得不同层次间技术实现手段的相关性大大降低,这不仅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扩展性。在传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中,GIS同传统MIS间的结合问题,在三层体系结构中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解决,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可以共存在同样的体系结构之内,不同技术间的存在是一种松耦合关系,但是又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相互间的信息交换。
什么是三层架构?各层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有哪些一般讲到三层架构,其实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
数据访问层DAL,业务逻辑层BLL。表现层UI(界面类的)【model(数据模型层,主要放的我就不用说了。一般都是数据库中的。),】model是贯穿的。所有的都引用它,bll引用dalui引用dal和bll然后就是调用
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普通三层:数据访问层DAL:用于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和访问,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或保存数据到数据库的部分。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承上启下,用于对上下交互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表示层UI:主要实现和用户的交互,接收用户请求或返回用户请求的数据结果的展现,而具体的数据处理则交给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去处理。业务实体Model:用于封装实体类数据结构,一般用于映射数据库的数据表或视图,用以描述业务中客观存在的对象。Model分离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解耦,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的作用,更好地进行复用和扩展,增强灵活性。通用类库Common:通用的辅助工具类
工程模式:简单工厂模式又称为静态工厂方法(StaticFactoryMethod)模式,属于类的创建型模式,通常根据一个条件(参数)来返回不同的类的实例。
工厂角色(Creator)
是简单工厂模式的核心,它负责实现创建所有具体产品类的实例。工厂类可以被外界直接调用,创建所需的产品对象。
抽象产品角色(Product)
是所有具体产品角色的父类,它负责描述所有实例所共有的公共接口。
具体产品角色(ConcreteProduct)
继承自抽象产品角色,一般为多个,是简单工厂模式的创建目标。工厂类返回的都是该角色的某一具体产品。
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完善的三层结构的要求是:修改表现层而不用修改逻辑层,修改逻辑层而不用修改数据层否则你的应用是不是多层结构,或者说是层结构的划分和组织上是不是有问题就很难说.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MVC系统中的模轮中裂型从概念上可以分为两类――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改变系统状态的动作。模型是你所有的商业逻辑代码片段所在。本文为模型提供了业务实体对象和业务处理对象:所有的业务处理对象都是从ProcessBase类派生的子类。业务处理对象封装了具体的处理逻辑,调用业务逻辑模型,并且把响应提交到合适的视图组件以产生响应。业务实体对象可以通过定义属性描述客户端表单数据。所有业务实体对象都EntityBase派生子类对象,业务处理对象可以直接对它进行读写,而不再需要和request、response对象进行数据交互。通过业务实体对象实现了对视图和模型之间交互的支持。实现时把"做什么"(业务处理)和"如何做"(业务实体)分离。这样可以实现业务逻辑的重用。由于各个应用的具体业务是不同的,这里不再列举其具体代码实例。
MVC(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是一种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用它来创建在域对象和UI表示层对象之间的区分。同样是架构级别的,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有一个表现层,但是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的两个层。在三层架构中没有定义Controller的概念。这是我认为最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没有把业务的逻辑访问看成两个层,这是采用三层架构或MVC搭培嫌建程序最主要的区别。当然了。在三层中也提到了Model,但是三层架构中Model的概念与MVC中Model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三层”中典型的Model层是以实体类构腊闭成的,而MVC里,则是由业务逻辑与访问数据组成的。
在ASPNET中的MVC架构编写的,具有极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它可以轻松实现以下功能:①实现一个模型的多个视图;②采用多个控制器;③当模型改变时,所有视图将自动刷新;④所有的控制器将相互独立工作。这就是MVC架构的好处,只需在以前的程序上稍作修改或增加新的类,即可轻松增加许多程序功能。以前开发的许多类可以重用,而程序结构根本不再需要改变,各类之间相互独立,便于团体开发,提高开发效率。下面讨论如何实现一个模型、两个视图和一个控制器的程序。其中模型类及视图类根本不需要改变,与前面的完全一样,这就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好处。对于控制器中的类,只需要增加另一个视图,并与模型发生关联即可。该模式下视图、控制器、模型三者之间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同样也可以实现其它形式的MVC例如:一个模型、两个视图和两个控制器。从上面可以看出,通过MVC架构实现的应用程序具有极其良好的可扩展性,是ASPNET面向对象编程的未来方向。
MVC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了系统结构和实现的复杂性。对于简单的界面,严格遵循MVC,使模型、视图与控制器分离,会增加结构的复杂性,并可能产生过多的更新操作,降低运行效率。(2)视图与控制器间的过于紧密的连接。视图与控制器是相互分离,但确实联系紧密的部件,视图没有控制器的存在,其应用是很有限的,反之亦然,这样就妨碍了他们的独立重用。3)视图对模型数据的低效率访问。依据模型操作接口的不同,视图可能需要多次调用才能获得足够的显示数据。对未变化数据的不必要的频繁访问,也将损害操作性能。(4)目前,一般高级的界面工具或构造器不支持MVC架构。改造这些工具以适应MVC需要和建立分离的部件的代价是很高的,从而造成使用MVC的困难。
三层架构是将代码按其作用分成三部分,每部分解决自己负责的流程.三层架构的功用之处,在于驾驭大型web程序的结构,使之便于管理和扩展.
在设计UI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关心其中的逻辑和数据问题,只需要空出对应的位置,用于放置数据.在设计和修改的时候,要解决的只是HTML的结构,代码看起来干净利落,做起来也是干净利落.
UI直接将程序逻辑的任务丢给BLL,BLL就开始构建具体的实现细节.BLL的创建依赖于业务.例如一个文章系统,BLL_Aticle就表示它是用于对文章的处理的.BLL_Aticle可以提供给UI一个文章列表的recordset,显示在UI的预留位置.当BLL_Aticle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时候,就将任务丢给DAL层
DAL层专门负责和数据库打交道,它从BLL获取参数,组织一个有效的SQL,建立数据库连接,执行SQL进行更新或获取,将返回的数据交给BLL.
每一部分的业务都集中于一个UI-BLL-DAL的链中,上下清晰了然.至于是怎样的便于管理和扩展,将在后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复杂的生命形式必有复杂的生存法则,若想在自己的项目中应用好三层架构,需要多用点心体会其中的应用法则.
我对三层架构的理解还不够深,这些文章能算是抛砖引玉就不错了.大家在阅读当中不要局限于我所构思的法则,要多向具体的应用中去实践,根据具体情况,寻出自己的法则.有所感悟,就记得写下来,这种感悟是进步的契机,但必然不是最终的结果.有了感悟就拿去应用,可以发现它的优劣,继续完善
三层架构比双层或单层结构都有更大的优势。三层结构适合群体开发,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协同工作使效率倍增。开发双层或单层应用时,每个开发人员都应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开发三层应用时,则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数人对系统全面了解,从一定程度工降低了开发的难度。
三层架构属于瘦客户的模式,用户端只需一个较小的硬盘、较小的内存、较慢的CPU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性能。相比之下,单层或胖客户对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层架构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逻辑层的应用程序可以有多个机器上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的计算功能。分布式计算的潜力巨大,远比升级CPU有效。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物联网架构三层结构包括物联网的体亩镇系架构有三层,分别是:
1、感知层,物联网依靠感知层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
2、网络层,实现对传输的信息进行融合等处理;
3、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能够针对不同用户及不同行业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
感知层犹如人的感知器官,物联网依靠感知层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信息采集和通信子网两个子层。以传感器、二维码、条形码、RFID、智能装置等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子网的通信模块氏耐野和延伸网络与网络层的网关交互信息。延伸网络包括传感网、无线个域网(WPAN)、家庭网、工业总线等。
感知层的主要组成部件有传感器和传感器网关,包括多种发展成熟度且差异性很大的技术,如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温/湿度传感、光学摄像头、GPS设备、生物识别等各种感知设备。
在感知层中目前嵌入有感知器件和射频标签(RFID)的物体形成局部网络,协同感知周围环境或自身歼喊状态,并对获取的感知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和判决,以及根据相应规则积极进行响应,同时,通过各种接入网络把中间或最终处理结果接入到网络层。
信息系统的三层结构分别是什么?三层结构是:
1、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耐纯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昌派咐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
3、表示层羡念: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