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百万雄师的南明为什么打不过只有十万军队的清朝

如题所述

一、南明政权坐视北方的变局,军阀割据的情况再次出现

崇祯在北京去世以后,明朝的历史并没有就此终结。当时明朝还控制淮河以南的大片国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这就是南明弘光政权。此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清军控制了河北地区,李自成退守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河南、山东地区成了权力真空区。清军的主要精力是追击李自成,此时南明最好的战略就是北上收复山东、河南。在黄河建立第一道防线,可南明方面的态度让人寒心。南明内部正在争权夺利,阉党和所谓的东林党反复死磕。为了稳住满清,南明方面主动派遣使臣示好。就这样,清军追击李自成的几个月时间里,南明政权就这么静静的看着。直到清军占领了西北地区之后,南明方面也没有任何的反应,清军即将大举南下。

南明方面的总兵力有70多万,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为了南京的安全,四路军队驻扎在江淮地区,这也被成为江北四镇。除此之外,在武汉地区还有左良玉的大军。问题就出在这些军队身上,由于中央无力供给这些军队,朝廷最终同意军队将领可以在驻地征集物资。不但如此,就连地方的行政权也交给了那些将领。这就等同于藩镇割据,由于军阀拥有了自己完整的体系,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在顾及中央,而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国家正常时期,军队依靠国家供养,军队与国家是与荣俱荣的关系。但是当这些军队成为将领的私兵之后,军镇与中央已经完全分离。无论是任何人也触动不了它们,在这一点上和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局面很相似。

二、最高层的指挥失误,统治内部的内讧

清军仅仅是击败了李自成,并没有彻底消灭他。李自成率领残部向武汉地区撤退,此时驻守武汉地区的军阀左良玉为了躲避李自成,率领自己的军队顺流而下。他与南京的朱由崧本来就有矛盾,他这么做是多方面的考虑。为了围堵左良玉,南京方面命令江淮地区的部队向西移动。这给了清军一个绝好的机会,清军趁机南下。此时南下的清军不过7、8万人,而南明方面的军阀们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算。史可法这个人是一位高尚的忠臣,我们不会刻意抹黑史阁部。但他是一个文人,军事指挥水平相当低。他对剩余部队的一通乱指挥,造成了防御混乱。最终史可法率领为数不多的军队血战扬州,清军在扬州都干了什么,这一点尽人皆知(比日军还狠)。

三、军队的可靠性

弘光虽是由江北四镇贪功拥戴得登帝位,但这四镇都趋于独立的军阀,弘光根本指挥不动。也就是说,弘光没有可以依仗的心腹武装队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而言,魏晋更替,晋武帝分封了二十七个藩王,地方上出现了与西汉初郡国并行制相似的行政管理模式,藩王手中都执掌着一定数量的军队,这也是西晋“八王之乱”为什么会闹得这么凶的的源头。

琅邪王司马睿,在“八王之乱”中采取了低调谨慎的方针,尽量远离争端,避免战祸,保存了实力。后来又依附上了势力雄大的东海王司马越,得封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所以说,他是有一定军事班底的。而出镇江东后,司马睿又得到了大门阀世族琅邪王氏中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实力就不容小觑。

而赵构原本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可是汴梁围急,他因为人在城外,得哥哥宋钦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集结和收编河北、河东各地军队以入援东京,就靠这一道任命书,他集结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宗泽、岳飞等人就在其中。

四、民心的向与背

话说,东汉末年,烽烟四起,群雄纷争,虽说后来形成三国鼎立之局,但民众的愿望还是天下合一、四海一统。西晋武帝司马炎完成了这一事业,西晋王朝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正是这一原因,尽管西晋国祚不长(只有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它的灭亡,还是换来了无数人的泪水,所以,衣冠南渡后,政权很快稳定,民心容易收拾,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北宋末年的情况,很多书都说,宋徽宗赵佶不理朝政,大量豢养乐师歌妓,广集奇花异石,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搞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这样的政府,应该遭到民众的唾弃。可是,我们看靖康二年正月,宋钦宗赵桓赴金营议和日暮未归时,京师百姓自觉排队候驾,从皇宫到南薰门,人头攒动,一望不到边,甚至有人炙火于臂,或自烧其指,或望门侧而拜,即令风寒雨雪、泥淖没膝,也不减其志的感人场面。

而在大明朝的天启、崇祯两朝,民变剧烈,除了天灾之外的原因外,主要是社会矛盾土地兼并太过严重。而要论明朝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区域,又当属江南无疑。原因很简单,江南土地肥沃,是官僚权贵追逐、争夺的对象。之前没有在这地区爆发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是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产量高,佃农租种地主的地交出大量的租税后尚足以糊口;二是发达的工商业为无田农民提供了生存手段。

在这两方面情况下,江南地区的民众一时还没有跟随着西北等地揭竿起义,但却也是隐忍待发了。所以,南明政府的建立,民众的期待值并不是很高,反应比较冷淡。

而又因为江南物产富足,在明朝中后期单单以一地的赋税,就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70%的财政运作和开支。然而,“甲申之变”以后,即使辽东、陕西、河南等地已经沦陷或半沦陷,江南的财政仅仅用于自身,百姓的日子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

究其原因,是弘光政府为了养活数量庞大的军队。南明立国一年,就从江南赋税中征收的白银高达460万两,这还不够,财政部门还声称实际支出高达700万两,亏损240万两。江南百姓由此叫苦连天,恨不得这个政府早死,听说清军南来,有人甚至还嫌清军太慢,埋怨“清兵如蟹,曷迟其来”!

先前的西北等地佃农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带领下,拔刀造反作乱,对各级皇族、官僚、地主分子大加杀戮,使得这些特权阶级逃的逃、亡的亡,广大耕地一下子就成为了“无主荒地”。

清朝政府入主北京,新来乍到,为了能征收到赋税,就采用了“谁耕种,谁纳税”的办法,承认了佃农对租种土地的所有权。

而且,清政府为了收取人心,根据文臣范文程的建议,赋税征收就按万历时期的较低标淮征收。另外,还实行减税,大幅减免本年度“清统区”的正赋,征收办法是清军所过之处免征粮一半,未过之处只要真心归顺,可免征粮的三分之一。除免了部分本年度的赋税外,还规定,以前年份老百姓欠崇祯朝的赋税,统统不再交纳。

综述以上,江南人民在清政府的笼络下,加深了明朝庭的怨恨,弘光政府的败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1
一,汉奸多
二,南明缺少正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