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朝的社会风尚与美术发展的关系

简述唐朝的社会风尚与美术发展的关系

唐朝的社会风尚对美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唐朝的社会风尚,唐代绘画胖仕女画多(以胖为美)、佛教画作多(尊崇佛教)。
比如有一种风尚和后代很不一样,就是崇拜士族。士族这个阶层,主要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那些保障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制度大多已经取消,很多老牌士族,诸如南方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也完全破落了。正如诗人所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还有一些士族势力残馀,主要是北方的士族,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社会上仍然比较有影响。社会观念经常是落后于时代变化的,时代变了,观念可能还没变过来。士族的情况就是如此。虽然那些士族实际上经常混得不怎么样,可社会上还是认为他们天生高人一等,并且他们自己也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这是唐朝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唐朝的社会相对比较开放,不那么保守。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妇女地位上。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唐朝是妇女地位比较高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因为这时候儒家的礼教还没有特别强化,再一方面,是因为唐朝有一点少数民族背景,皇室有鲜卑族的血统。在鲜卑族这样的少数民族里面,男女地位相差没有那么大,因此唐朝上层社会里的妇女地位就高一些,进而对整个社会有所影响。所谓妇女地位较高,主要表现在她们比较受尊重,可以抛头露面,参加一些男人参加的活动,不用天天关在家里不出门。有的妇女还喜欢女扮男装,这样在外面混起来就更方便了。从这个角度说,唐朝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不算是完全偶然的事情。

和上述现象有关,唐朝妇女还有一个特点和后来不太一样,那就是在审美观上,崇尚健康美,丰硕美,不崇尚那种有点儿病态的纤弱美。说白了,就是不必费劲减肥,胖点儿没关系。当然,这主要说的是上层妇女,要是经常饿肚子的穷人,想胖也胖不起来,最多只能是浮肿。大家去看唐朝的绘画、壁画、陶俑,其中的妇女,包括武则天和杨贵妃,基本都是胖乎乎的。不光胖,还很有力气。比方说著名的《步辇图》,画唐太宗接见吐蕃的求婚使者。唐太宗要在少数民族面前摆谱,自己有腿不走路,坐着一个叫“步辇”、看上去像担架的东西出来,抬担架的竟然都是宫女。要知道唐太宗本人就很胖,抬着他到处走,力气小了可不行。大概唐朝宫廷里面这类力气活儿也都是女人来干。总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膀大腰圆的女人也算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一个标志。

上面说到,唐朝妇女地位较高,与儒家礼教束缚不严有关。实际上,整个唐朝,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相对来说都不算大,因为这时候的儒学仍然沿袭汉朝以来的旧传统,没什么创新,也就不太受关注。比较起来,倒是各种宗教的社会影响更大一些。

首先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到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总结过这一时期佛教的四大特点。一是“统一性”。此前南北朝佛教各自发展,北方重实践,南方重理论,现在则两者并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国际性”。成为与印度并峙的世界佛学中心,一方面仍从印度输入理论,另一方面又成为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学习对象。三是“自主性”。不再依附于玄学、方术,已经完全独立。四是“系统性”。理论充分中国化,自成体系,并且形成几个大的宗派。这四个特点总结得非常精辟。比方说国际性,唐朝的佛学确实是既输入,又输出,相当于一个中转站。输入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他在唐太宗的时候去印度取经,算上来回路程用了将近二十年,带回佛经数百部,自己翻译了七十多部。输出的代表人物是唐玄宗时的鉴真,他应日本之邀东渡传播佛法,先后出发六次才东渡成功,有一次竟然被风刮到海南岛去了。又比如自主性和系统性。唐朝活跃着多种佛教宗派,其中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是禅宗。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把复杂的宗教理论简单化、世俗化。后代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好多都可以追溯到禅宗上面。

唐朝佛教势力过盛,引发了一次灭佛运动,是唐朝后期武宗在位时搞的。当时一下子拆毁几万所寺院,强迫二十六万多名和尚和尼姑还俗,执行的力度相当大。可武宗一死,灭佛措施全部取消,佛教又恢复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因为佛教根基很深,哪一次也没把佛教灭掉。头两次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发起的,这两人和唐武宗称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加上最后一个灭佛的后周世宗,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以前我们在历史系出题考试,有同学在“三武”里面答出一个梁武帝。梁武帝虽然称号中也有“武”字,但他可绝对没灭过佛。不但没灭过佛,他本人还是极其虔诚的佛教信徒,说他灭佛,那就成了大大的冤案了。

其次是道教。道教在唐朝具有“国教”的地位,因为唐朝皇帝声称老子是他们的祖先。这也是门第观念给害的。我说是陇西李氏出身,你们不太拿我当回事儿,那我干脆找一个更老的李姓名人做祖先,就选中了老子。老子确实早,再早姓李的人没有了。于是把老子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其他一些和道教有关的人物也跟着沾了光,庄子被加封为“南华真人”,列子被加封为“冲虚真人”。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解放后住在广州,中国科学院成立历史研究所,请他到北京当所长。陈寅恪拒绝了,回信说,我“不能为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他说的太史公,就是司马迁,代指马克思,冲虚真人,就是列子,代指列宁。意思就是,我不信奉马列主义,这个所长还是不当为好。在这儿陈寅恪就用了唐朝加封列子的典故,你要是不了解典故的话,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按照唐朝的规定,儒、释、道“三教”的排名次序,是道在先,儒其次,释就是佛教最后。当时还专门开办了道教学校,科举里面也设立“道举”。可实际上,道教仍然不如佛教影响大。尤其是在社会下层,传播程度无法和佛教相比。

在唐朝,还有好几种外来宗教比较流行。其中有祆教,又叫拜火教、是从波斯传来的,粟特人,包括安禄山他们,大多信奉此教。摩尼教,又叫明教,也出自波斯,回鹘人当时信仰这种宗教。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聂思脱里教派,出自东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大秦”,所以唐朝景教的寺院叫做大秦寺。在陕西,还保存着唐朝后期树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三种宗教,都是比较早从陆路传到唐朝的,合称“三夷教”。稍晚一点,伊斯兰教也从海路传到了唐朝,主要在南方发展。广州的怀圣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就是在唐朝建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