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林徽因身份:中国建筑学家、作家、美术家

死于:1955年4月1日(终年51岁)

死因:肺病、肾炎

地点:北京同仁医院

评价:林徽因是当年被北京上层文化圈誉为“第一才女”的绝代佳人。她出身名门,与当时几位最富才华的绝世佳公子有过美丽的情感交往,最后嫁入名门。她以天纵之才气,精致之观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美术及建筑学等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风华、业绩。

1954年入秋以后,林徽因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完全不能工作了。“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不能入睡。她的眼睛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她人生的旅途至此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其实,对于林徽因而言,自从1945年被医生警告最多只能活5年起,生命就已经时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她奇迹般地坚持到1955年,分分秒秒,都是以精神做支撑,从死亡边缘所努力争回的。正如1947年秋她给费慰梅的信中写的那样:“你看,我就这样从水深火热中出来,又进行了这些所谓‘不必要的活动’。要是没有这些,我早就死了,就像油尽灯枯--暗,暗,闪,闪,跳,跳,灭了!”

其实,在时时面对死亡的日子里,林徽因心境虽无太多悲观,但下意识里也为人生之终做了某种准备。1947年,林徽因肺病已到晚期,肾脏严重感染。在住院期间,她曾托人捎话给徐志摩元配张幼仪请求一晤。张幼仪携徐志摩之子徐积锴赶往医院,林徽因仔细地望着张幼仪母子,却虚弱得说不出话来。这次会面所求为何,林徽因没说,张幼仪也无从知道。但从当时的情境来看,林徽因无疑想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一件临终的心愿,以了结她与徐志摩20多年的情感纠葛。

1949年以后,林徽因以欣逢盛世的喜悦投入地工作,常常通宵达旦,忘了病痛。历史记载了她生命的最后3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她是梁思成、莫宗江、朱畅中、汪国瑜、高庄等同志组成的清华国徽设计小组中唯一的女性,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是在病中完成的。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治协商大会一致通过了梁、林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而她已病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这个代表中国艺术极高成就的国宝工艺就是在她的带领下发现、发掘、设计、制作,才在新中国不致失传而发展壮大的,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谁能相信这时的她已是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到肠而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的人呢?第三次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须弥座的浮雕设计,这也是她生命最后的英雄乐章。

1953年,林徽因出席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遇到萧乾。萧乾坐到林徽因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她一声“小姐”。林徽因感伤地说:“哎呀,还小姐呢,都老成什么样子了。”萧乾安慰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不会老。”

1954年,林徽因病危,一度从清华大学移居到北京城内。1955年1月,梁思成、林徽因先后住进了同仁医院。这年春节,他们便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春节过后,梁思成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常常到林徽因病房中陪伴她。眼看着徽因一天天地衰竭,他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这样守着徽因,拉着她的手,期待着像从前一样,帮助她挨过这个关口,让生命重新出现奇迹。

3月底,林徽因一直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医院组织了最优秀的医生进行抢救。可是,她的肺部已经大面积感染,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3月31日深夜,处于弥留状态的林徽因拼尽全身力气呼喊着梁思成的名字,但发出的声音却极其微弱。护士走过来,俯身问她需要什么。“我想见一见思成。”徽因的声音极其微弱,但十分清晰,“我有话要对他说。”“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护士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