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祭祀用了太庙,原来太庙里的老祖宗们去哪了?

如题所述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传承有序的民族,我们能够延续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就是血脉认同和文化认同。

太庙源于祭祀,而祭祀从奴隶社会的夏朝就开始了。早期的祭祀源于对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尊祖的习俗,到了国家形态后,统治阶级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会关系,慢慢把献祭先祖,尊崇祖先作为了一种宗教形态。

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场所,经过很多代人的传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坟前逐个祭祀,这太麻烦,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发明了“牌位”,把每个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点,就是太庙。太庙这个专用的祭祀先祖的地方最先出现于西汉早期,刘邦死后才建立的太庙。

太庙是历朝历代最为重要的地方,甚至比金銮殿都要重要得多,皇帝的龙椅可以今天换人,明天易主,但是太庙如果被迁移或者毁掉,那就直接宣告这个王朝覆灭。太庙其实就是社稷的意思,皇帝轮流坐没关系,社稷崩,那就王朝灭了。

太庙的存在就是传统的正当性存在,也是文化存在的正当性,中华民族一直用血缘传承和文化传承来树立基本的正统统治根基的,所以太庙里面的牌位虽然是木头做的,但它们的意义太过重要了。

回到题目,满清入关后,定都北京,顺治皇帝又是如何处理原来明朝太庙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看前朝怎么做就行了。

自此有了太庙这个最为神圣的祭祀宫殿起,各朝各代几乎没有过把前朝太庙里祭祀的牌位恶意、粗暴的处理掉,这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前面说了,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传承,无论是血缘的,还是文化的,既然新的统治者推翻了前朝,但是从传承上来讲,那是后来者接受了前朝者的衣钵,作为更替天子来统治天下的。

如果粗暴处理前朝太庙的牌位,那么就说明自己得位不正,没有顺应天意,这会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后世统治者都会善意的处理前朝太庙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都非常虔诚的把宋朝太庙刻意保护和修缮。

既要保护原来太庙以及太庙里面的众多祖先(大多数是皇帝)的牌位,那么满清的皇帝牌位又放在哪里呢?顺治入京后,他爷爷努尔哈赤,老爹皇太极的牌位可是抱着入京的,把他们的放哪里呢?难道就直接把朱元璋、朱棣的牌位换出来?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前朝皇帝的牌位动不得,这关乎天下民心。

这个问题在明朝已经被解决了,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庙旁边建立一个历代帝王庙,把历代很多著名的帝王牌位放在里面进行祭祀,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偏殿,但是名字很霸气——历代帝王庙,就放这里吧。

顺治就把原来太庙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历代帝王庙里,不要以为历代帝王庙里就祭祀了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皇帝,没有那么多地方放牌位,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公墓,既然是帝王庙,多少还是要讲点气派,再说了,中国自古以来那么多皇帝,有名气大的,也有名气小的,不能都放在里面。

朱元璋就放了十多个皇帝,什么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到了满清接手后,又增加了十多个,达到了三十多个,当然更多的是金国、辽国、元朝等国的皇帝,至于明朝的皇帝,实话告诉你,并没有把明朝皇帝全部放进去,比如天启、崇祯都没有牌位在历代帝王庙里。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满清国力达到了鼎盛,为了彰显国家富强,民族团结,更多的是为了现实满清顺天意,得中华民族正宗传承,不断的扩充历代帝王庙,里面的皇帝牌位多达160多位。

所以,清朝对待明朝太庙还是非常温和的,这更多的是自古以来统治者的传统做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承认中华民族的传承正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