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

如题所述

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区,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设于江宁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为苏南(包含上海)、浙北、皖南、赣东、湖北黄冈、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其制过大,为维持满清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称为安徽省。

元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龙凤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平路改置太平府;

龙凤二年(1356)集庆路、镇江路、广德路分别改置应天府、江淮府、广兴府;同年宋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辖应天府、太平府、江淮府、广兴府、常州路、扬州路、庐州路、安庆路;同年江淮府更名镇江府;

龙凤三年(1357)常州路改置长春府,寻更名常州府;宁国路、徽州路分别改置宁国府、新安府来属;扬州路改置淮海府;

龙凤六年(1360)信州路改置广信府,与铅山直隶州来属;

龙凤七年(1361)宁国府更名宣城府;池州路改置九华府,寻更名池州府来属;安庆路改置宁江府;淮海府更名维扬府;饶州路改置鄱阳府来属;

龙凤八年(1362)宁江府更名安庆府;鄱阳府更名饶州府,与广信府、铅山直隶州另属江西行省;

龙凤十年(1364)置中书省,省江南行省入,所辖直属中书省,俗称直隶;同年置江淮行中书省,治庐州府,庐州路改置庐州府来属江淮行省;

龙凤十二年(1366)维扬府、宣城府分别更名扬州府、宣州府;淮安路、高邮府、安丰路来属江淮行省;同年省江淮行省入中书省,同时安丰路、淮安路分别改置寿春府、淮安府;同年湖州路、嘉兴路分别改置湖州府、嘉兴府来属;

吴元年(1367年)寿春府降散州,濠州升临濠府;新安府、宣州府分别更名徽州府、宁国府;平江路改置苏州府,与松江府来属;

洪武元年(1368)高邮府降散州;同年定应天府为南京,为国都;

洪武二年(1369)定临濠府为中都,泗州、寿州分别升泗州直隶州、寿州直隶州;

洪武四年(1371)泗州直隶州、寿州直隶州俱降散州;广兴府降广德直隶州;

洪武六年(1373)临濠府更名中立府;七年(1374)中立府更名凤阳府;

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为京师;

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府州改为直属六部,仍俗称直隶;

洪武十四年(1381)徐州升为徐州直隶州;湖州府、嘉兴府另属浙江行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州、滁州分别升和州直隶州、滁州直隶州;

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

洪熙元年(1425年)复改南京为京师;

正统六年(1441年)复改京师为南京;

万历末年常州府更名常州府。

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江苏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来,而安徽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来。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定江宁府为江苏省省会,安庆府为安徽省省会。至此,江苏、安徽两省行政区划大致与今日相同。

清后期江苏省实际管辖范围绝大部分处于长江以南,故清后期江苏省实际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区别于江北地区,而江苏省其它地区则由两江总督(今南京)直辖,南京也设有相应省级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议,但未正式实施。

清政府入关后,将江南省拆分,苏南与山东部分重组为江苏省、皖南与河南部分重组为安徽省、赣东与湖南和福建部分重组为江西省、黄冈市与河南陕西湖南部分重组为湖北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5

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区,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设于江宁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其制过大,为维持满清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称为安徽省。

元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徽商

龙凤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平路改置太平府;

龙凤二年(1356)集庆路、镇江路、广德路分别改置应天府、江淮府、广兴府;同年宋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辖应天府、太平府、江淮府、广兴府、常州路、扬州路、庐州路、安庆路;同年江淮府更名镇江府;

龙凤三年(1357)常州路改置长春府,寻更名常州府;宁国路、徽州路分别改置宁国府、新安府来属;扬州路改置淮海府;

龙凤六年(1360)信州路改置广信府,与铅山直隶州来属;

龙凤七年(1361)宁国府更名宣城府;池州路改置九华府,寻更名池州府来属;安庆路改置宁江府;淮海府更名维扬府;饶州路改置鄱阳府来属;

龙凤八年(1362)宁江府更名安庆府;鄱阳府更名饶州府,与广信府、铅山直隶州另属江西行省;

龙凤十年(1364)置中书省,省江南行省入,所辖直属中书省,俗称直隶;同年置江淮行中书省,治庐州府,庐州路改置庐州府来属江淮行省;

龙凤十二年(1366)维扬府、宣城府分别更名扬州府、宣州府;淮安路、高邮府、安丰路来属江淮行省;同年省江淮行省入中书省,同时安丰路、淮安路分别改置寿春府、淮安府;同年湖州路、嘉兴路分别改置湖州府、嘉兴府来属;

吴元年(1367年)寿春府降散州,濠州升临濠府;新安府、宣州府分别更名徽州府、宁国府;平江路改置苏州府,与松江府来属;

洪武元年(1368)高邮府降散州;同年定应天府为南京,为国都;

洪武二年(1369)定临濠府为中都,泗州、寿州分别升泗州直隶州、寿州直隶州;

洪武四年(1371)泗州直隶州、寿州直隶州俱降散州;广兴府降广德直隶州;

洪武六年(1373)临濠府更名中立府;七年(1374)中立府更名凤阳府;

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为京师;

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府州改为直属六部,仍俗称直隶;

洪武十四年(1381)徐州升为徐州直隶州;湖州府、嘉兴府另属浙江行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州、滁州分别升和州直隶州、滁州直隶州;

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

洪熙元年(1425年)复改南京为京师;

正统六年(1441年)复改京师为南京;

万历末年常州府更名常州府。

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江苏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来,而安徽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而来。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定江宁府为江苏省省会,安庆府为安徽省省会。至此,江苏、安徽两省行政区划大致与今日相同。

清后期江苏省实际管辖范围绝大部分处于长江以南,故清后期江苏省实际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区别于江北地区,而江苏省其它地区则由两江总督(今南京)直辖,南京也设有相应省级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议,但未正式实施。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在建国后,改清廷“省、府、道、县”的行政区划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即取消“道”,改“府”为“郡”。 太平天国文献中提到过的省份分别是 :

江南省(又称天京省,首府为天京)、安徽省(首府为安庆)、江西省(首府为九江)、湖北省(首府为武玱,即武昌)、天浦省(仅含天浦一县,即江浦县。)、苏褔省(“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又作苏馥省。首府为苏州,即今日苏南东部)、桂褔省(“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辖区不详,有学者推测系苏福省之改称,但证据不足)、浙江省(首府为杭州)、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珊东省(即今日之山东)、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罪隶省(定于占领后改为“迁善省”,即直隶,今日之京津地区、河北大部及河南、山东小部份地区。)、广西省、广东省、芸南省(即云南)、四川省、桂州省(即贵州)、陕西省、甘肃省、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辽宁)、吉林省、乌隆江省(即黑龙江)、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其中江南省(又称天京省,首府为天京,今南京周边地区) 置有3 郡13 县:江宁郡治江宁。领6县:江宁、句容、溧水、高淳、六合、尚元(由清上元县改)。镇江郡治丹徒。领4 县:丹徒、丹阳、金坛、溧阳。扬州郡治江都(此郡控制时间较短)。领3县:江都、仪征、甘泉。

抗日战争中,安徽省会安庆沦陷,安徽省政府被迫从安庆迁出,先后随战事的发展,暂驻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芜湖、合肥等地。

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解放,中共中央临时在合肥设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即设在了肥东。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央决定省政府驻地合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