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上说的十念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十念往生:恶业凡夫,临终时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
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3、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摄伏乱心,勿使妄动;则正念现前,佛道可期矣。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4、十念处:菩萨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0
十念是佛祖介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需要做到的条件之一。

十念可以是口念也可以是默念,关键是要用清净心,全身关注的去念,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的:都摄六根。

如果仅仅是口念,心想别的,念头纷杂,念100万也不行,喊破喉咙也枉然。

十念的下步目标是:无念而念,再下一步是达到念佛三昧。这样才保险,才敢说相应。

另外,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六度,起码做一个善人。
第2个回答  2010-09-26
印光大师文钞: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上书)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三编卷四·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第十八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第十八愿 :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你们大家是修净土的要好好听好,四十八愿只有第十八愿说,[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其他的愿只说 [不取正觉],没有说 [若不生者],为什麼他要讲,[若不生者] 呢,意思是他发愿,
假如我做佛十方的众生,无论是那一类的众生,你有这个至诚心 [信受] 欢喜的接受,

要来我的国土,[乃至十念] 假如你念到最少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假如你们不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 [ 若不生者 ] 我就不要成佛 念佛绝对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很多人就误解这个愿,[乃至十念] 很多人误解,认为说我们平时不必念这麼多念十声就行
十声就可以往生,这样对不对啊,很多人就是这样说,但是阿弥陀佛的意思,不是这样,他说,
[乃至] 这两个字是说,从我们遇到佛法那一天开始,从那一天算起,从今天发心专修专念,

假如你活到八十岁,你还有五十年的时间,你三十岁开始遇到念佛法门,你还有五十年的时间,
八十岁才寿终,你就是乃至八十岁啊,继续念下去,假如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
[ 不取正觉 ] 譬如这人还有一个星期的命,才来遇到这个净土法门,遇到善知识给他介绍,

净土法门,介绍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从今天开始念,一日至七日命终了,这就是[乃至]啊,
就是这样解释嘛,譬如说这个人还有十口气,就要断气了,遇到善知识来给他开示,介绍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愿力,来接引往生,他马上信受[至心信乐],欢喜来接受,开始念到

十口气就断气,这就是[乃至十念]啊,从你二十岁就开始念佛,念到六十岁,巳经念了

四十年了,往后的十年不念,你说那个佛是谁念的呢,别人念给你的还是你自己的,

当然是你的啦,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个人,平常努力精进念佛,念到临命终昏迷了,
不会念了,就在这个时间断气,你说你的 [因] 熟不熟,你平常念佛的 [因] 熟不熟,

你往后结不结这个 [果],道理就在这里啊,不是说他昏迷了,不会念佛,就去不了西方

极乐世界,佛教最讲[因果]两个字,我们平时努力拚命念佛的[因],往后我们成佛是决定,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啊,往生西方是在那里,就在我们当下决定的信心,以这个做决定,

不是讲临终后做决定啊 是当下,我们现在马上获得信心,深信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深信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决定会来接引我们,这样我们念佛会不往生吗,我今生一定要往生,

当我们遇到念佛法门,就在开始念佛修行的一天起,阿弥陀佛已很定念佛之人,是它的佛子

巳经佛光摄受念佛人,你怕往生不了吗,[一心不乱] 业报身寿命到前,每天都念佛,直到

最后寿命到了前,今生所积聚的名号来作往生资粮,深信我们绝对今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3个回答  2010-09-26
根据《清净道论》,出家人享受食物之前,思维食物的十念:
应当透过下列十种方法思惟食物的可厌性来了解不痴正知:
一、 观察获得食物的辛劳;
二、 观察寻求食物的辛劳;
三、 观察吃食物的过程;
四、 观察胆汁等各种分泌物的储藏所;
五、 观察胃;
六、 观察未消化的食物;
七、 观察已消化的食物;
八、 观察吃了食物的后果;
九、 观察食物以粪便的形态从肛门慢慢流泄出去;
十、 观察由于食物而造成的污染。
--------这样可以去除对食物的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