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剪发的说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是没有“剪发”、“理发”等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

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shū zhì)。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1)梳栉(shū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ū zhì,基本意思是梳理头发。《隋书·礼仪志四》:“光禄卿盥讫,诣太子前梳栉。”《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栉,不能往也。”(意思:公子有点不舒服,还没有梳洗,不能去的。)

(2)篦头:篦,读作bì,一种密齿梳,亦称篦栉、篦子、篦梳。篦是古时一种篦污去痒的理发工具。相传制篦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陈七子,因罪入狱。在狱中,陈七子头上生了虱子。陈七子将用刑用的竹板制成最初的篦,用来清除头上的发垢和虱子。明代对理发师傅的称呼为“篦头师傅”,篦也可当作发饰插于发髻上。

(3)剃头: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

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4)剪头:是汉语词语,意思是剪头发,理发。

(5)推头:泛指理发,用推子给某人理发。在方言中指理发,特指用推子给男士理发。

扩展资料:

古时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意思就是身体肌肤和头发都是来自与父母的,不敢将他们毁坏才算是尽到了孝道。由于这种观点以及灵魂寄宿于头发的说法,古人就不剪头发来表达孝道。

孔子曾与曾参有过关于“孝”的讨论。孔子:“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意思:孝道,可能的根本原因,宗教产生的根源。身体肌肤,接受的父母,不敢毁伤,孝的起点。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的最终结果。孝道,始在事亲,中在事君,终其一生。)

曾参听完感悟到: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啊!

明-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意思:自古道:‘身体肌肤,接受的父母。’你今天暂时离开家,怎么可以把父母给身体轻易放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梳栉

百度百科-篦

百度百科-正月不剃头

百度百科-剪头

百度百科-推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5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理发 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理发的工匠称为理发师,古时候称作待诏、镊工,俗呼为理发匠、剃头匠等。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