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歌和四川民歌的特点是什么? 求助啊 各位大侠们????

如题所述

重庆民歌特点: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

经典的重庆民歌有:太阳出来辣焦焦、山歌要用马来驮、喜看秋时稻扬波、 气得美帝干着急、我是你的好朋友等。



四川民歌特点:演唱富于激情,发音硬挺洪亮,音色坚实,吐字清晰有力,强调字头喷口,节奏自由又在板式里,似唱似说、似说非说是一个特色,每句领唱都要“挑”起来,而且每句落腔都要给和唱一个“肩膀”,即一个有倾向主音的下滑音和气口。

经典的四川民歌有 :哈达献给毛主席、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快四幺妹子、盼红军、采花、我随红军闹革命、八月桂花遍地开、晾衣裳、绣荷包、槐花几时开等。



扩展资料:

作为一种地方民间音乐,长江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以高亢、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合,有喊唱、呼啸、翻唱等。音乐旋律与内容融为一体,音调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速度视具体活路(活计)而定。“腔旋律”居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四川民歌
  四川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它因巴山而增色,因蜀水而灵秀,更因那里的人民而充满生命力。曾有一位很有名的歌唱家没到过四川很疑惑:“四川有一首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可太阳出来有什么好喜洋洋的?”后来她去过几次四川以后,感受到了经常雨雾弥漫的四川盆地气候,她明白了为什么四川会有—首广为传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那方水土
  要说四川的歌,必先说四川的人,要说四川人,必先得谈谈养育四川人的那方水土。
  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四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提起那片盆地,人们常常用“天府之国”来形容,所谓“天府”,当然不是指神话中的天堂,汉刘向在他所编著
  的《战国策》里说:“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和饶多,此谓天府。”造物主似乎特别钟爱四川人,山势雄伟,宝藏丰富,江河密布,酿造了独具特色的四川文化。
  自古以来,四川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勤劳勇敢,聪明灵活,热情泼辣,朴实善良,爱听高亢的川剧,喜食大米和麻辣味食物。四川人还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品性,即开通、好学,富于活力和进取心,善于吸纳新知识新事物,并自然而然地将其融入人生。
  山地民歌
  说起四川的山地民歌,人们会有很直观的印象。四川盆地边缘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岷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兜圈子环绕而成。因为四面环山,不仅气候独特,山地民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像山歌、薅秧歌、薅草号子、薅秧锣鼓、盘歌,还有神歌以及翻杈号子等等,都是山地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山里人豪爽、粗犷的特点,走起路来一阵风,说起话来连珠炮,以川东为例:川东地区语言语调直白,高亢有力,唱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像《槐花几时开》、《妹儿多勤快》等,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人称声音要“到堂”,意为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
  山里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在繁重而枯燥重复的体力劳动之余,歌曲是被他们选择较多的一种娱乐方式。巴蜀历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交通的不便与贫困是连在一起的,生存的状态决定了歌词的内容。像“尖尖山,二斗坪,苞谷馍馍,涨死人”等这样的歌词又决定了音乐的走向,激昂与郁闷并存,悲壮与悠扬共生。
  川人天性豪爽幽默,再苦的生活也让他们给放上幽默的香料和辣椒的火热而平生出许多芬芳与多彩,笑看人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在许多山歌歌词中,调侃性和随意性也很多见。如《小丈夫》:“牵牛花儿墙上爬,搭上梯子我看婆家,婆婆十七岁,公公才十八,丈夫还在地上爬,喊了一声爹,哭了一声妈,为啥把我嫁给他,他不是我的丈夫是我的娃娃。”
  四川气候变化不太大,常年基本都是山青水秀的,因此山歌的音乐与演唱不像秦腔那样悲壮、苍凉,也不像“花儿”那样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但也很富于激情,一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口,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音。句逗分明,节奏顿抑分明,要求声音放松,在衬词或行腔跳跃处,往往还伴有四川独有的“哈哈腔”(即花腔式的颗粒性跳跃音节)穿插其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槐花几时开》和《闹新春》以及《妹儿多勤快》等。
  “薅秧歌”作为一种劳动歌曲在四川那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里,也应算作山地民歌。歌曲的演唱有对唱、领唱与合唱等演唱形式。因为有统一劳动节奏的功能,所以它的节奏性强,多是进行速度。又因是繁重劳动中的一种娱乐,所以歌词多与劳动和生活内容有关,例如《大田薅秧排对排》,演唱时大多节奏明快,腔少词多,吐字简单明了,上下句式的演唱多,最具特色的是每句收尾处大都为下一句留一个“肩膀”(一种倾向音或气口)。
  “盘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点像盘问的意思,它的叙事性强,在缺少文化和传媒的农村地区,“盘歌”无疑成了一种口头文化的传播形式,它的歌词内容大多以一些人生经验、生活内容为主,向后人和大众传授知识与智慧以及一些生活经验等。演唱时每句的头都有几个相同的衬词,每句的尾也有衬词,高音区假声成分大(四川民歌的假声用得并不多)。
  “翻杈号子”作为劳动歌曲,是四川地区晾晒谷物时,用竹杈翻打谷物脱粒时演唱的,它也大多由领唱与合唱,上、下句等形式组成。但在合唱部分有和声,这是一般民歌中少有的。
  “风俗歌”在山地民歌中也有许多种类,在婚丧嫁娶中、玩火耍灯时、逢年过节时等都有许多生动的歌曲,长久传承,形成风俗。
  在许多的宗教仪式中,“神歌”作为一种法事音乐是比较规范的,开始的内容与神无关,后来随着会唱人的增多,溶入了更多的民俗内容,成为山歌的一部分。
  江河民歌
  四川的地势西高东低,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境内有大小河流1400余条,纵横交错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形成了四川得天独厚的水流资源,也养育了四川独具特色的江河文化。
  号子是这江河民歌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不仅有组织劳动,统一节奏、缓解疲劳、保障安全的直接功用,也是活跃劳动情绪,反映大众生活的民间口头艺术。其中川江号子最具代表性。
  川江号子分成平水号子、下水号子、过滩、见滩、下滩、拼命、龙船等等。都是根据水势情形,劳动方式的要求而约定俗成的一种口传心授的口头音乐,歌词随心、随景而成,信手拈来,生动有趣。
  号子的演唱富于激情,发音硬挺洪亮,音色坚实,吐字清晰有力,强调字头喷口,节奏自由又在板式里,似唱似说、似说非说是一个特色,每句领唱都要“挑”起来,而且每句落腔都要给和唱一个“肩膀”,即一个有倾向主音的下滑音和气口。号子有许多种类,像下水号子里又包括“抓抓号子”“壮壮号子”“蔫叭叭号子”“加强号子”等等。
  丰富多彩的号子,给了许多作曲家以创作灵感。由李双江演唱的《川江号子》里,就有平水号子的影子。
  四川有着丰富的水流资源,依靠河流的舟楫之利来从事运输、商贸、服务的人口众多,以水拟人,对江而歌的民歌也很多,如《大河涨水浪沙洲》表现一个失恋女子对着大江呐喊心中的悲苦,真切感人。第一句唱词是在说中唱出来的,“大河涨水浪沙洲”除了一个“洲”字,前面几个字都是说,也可以说是喊出来的,第二、三句也是腔少字多的说唱,第四句突然几个大跨度的强音,表现了四川女子刚烈不阿、敢爱敢恨的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由于便捷发达的水运交通,来来往往的商贾船只、贩夫走卒,带来了许多种类的生活方式和音乐元素,丰富了四川江河民歌的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小调歌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一些风俗歌,曲牌小调歌就是这种文化的派生物。
  平地民歌
  四川多山,举凡平地则多为市镇,人口稠密,信息发达。四川的城市大多都建立在古代旧址上,新旧交汇是四川许多城市的一大特征。以川西为代表的平原文化源远流长。
  在四川各地的市井街旁、乡野路边,都会看到一间间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人们坐在竹椅竹桌前,淡淡的茶香从各色盖碗茶杯中溢出,弥漫在暖暖的轻风中,或三五人自摆“龙门阵”,或十数人听书品曲,像麻、辣、烫、鲜俱全的川菜一样,四川的琴、曲、歌、戏也皆是各具特色。
  古有两湖两广填四川,无论从数量到质量对四川的人文都是一个促进,发达的水陆交通,南来北往的商贸交流,各种文化的融入对本地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二战期间,四川因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类艺术人才聚集巴蜀,还成立了“歌曲改进会”等组织。当时的曲目较多,腔体丰富,兼容东西南北,体裁以小调为主。
  有了文人的参与,城市民歌的文学性和逻辑性得到加强,更由于往来人口交流,抗战时期的城市民歌溶入许多的江南小调风格,像“鲜花调”“绣荷包”“九连环”“哭五更”这种曲牌式的填词歌曲,歌词内容多为叙事或抒情,还有像“长城”调,这种从宗教的经歌演绎而成的一段体的民歌也很有代表性。但由于四川地方语言的特点是高、直、平、快,因此哪怕是江南风格的音乐,四川人唱来也多了几分高亢与明快。
  川西是蜀文化的发祥地,因地势平坦,沃野纵横,历来是富饶丰产的大粮仓,生活富裕,文化发达。所以川西人说话办事自有一股稳重劲,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字头漫长,字尾下滑,尤其是川西女人说话总让其他川人觉得“嗲”,因此川西地区的音乐大多更抒情、优美,总有一种甜蜜的味道。
  巴蜀城市民歌小曲与农村的山歌小调又有着不可隔断的共生关联。像《庄稼佬》、《梧桐树儿青》等在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演唱很近似。许多平地小曲的演唱都有其通俗性的特点,只是平地城市民歌的衬词俗语更少,语言更统一,演唱时更注重旋律性和节奏的规范性,而且四川的平地民歌,由于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所以伴奏中多有打击乐,大多以竹片、竹书、竹筒等击之,声音清脆,节奏感强,也易于观众附和和传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