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研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有什么呀?

跨专业考研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有什么呀?

1.有些院校标明要求本科本专业,这些肯定是考不了

2.不要求本专业本科的就不存在报考限制了 ,但成绩还是要优越一些,飘着过线的,怕是在面试有一些不利因素

3.知识上由于背景不同(不用多解释了),起跑线不同,必须全线超速才能在分数上PK本专业的

每年考研大军虽然,浩浩荡荡,但实际真正投入备考的并没有那么多,赶流行的、陪女朋友的、舍友影响的………

了解完问题,评估一下可能性,只要是在可行范围内的,有志者事竟成!

祝成功上岸!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与本专业的研究生相比,跨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专业知识薄弱,知识体系、结构需要修补或建构
跨专业研究生有的是通过跨专业考试入学的,还有的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他们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多年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相对薄弱,知识体系和结构需要修补或建构。因此他们入学后面临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补课,一方面他们往往需要补修一些本科生课程以弥补其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学习研究生层面的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如何夯实专业知识对其形成了很大的课业压力。
(二)专业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较差,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跨专业研究生由于缺少本专业学生多年的专业熏陶,他们面临缺少专业学习方法和如何提升学习能力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对研究生阶段专业的新思想、新观点了解甚微。因此学生在入学后缺少对专业的深刻认知,在学习上往往陷入迷茫和困惑的状态,甚至缺少对未来专业学习清晰、合理的规划。实际上他们既要拓宽专业视野,又要学习新思想、了解新观点、掌握新方法,锻造新能力。这种专业素养的提升,既需要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学习的调适(包括多学、多看、多用),又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和周围学术环境的熏陶,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专业探索和交叉学科的创新。
(三)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式,确立新的思维模式
实际上,现代学科分工的精细化和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了不同思维模式。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观察和研究,结论会大相径庭。跨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汲取、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其专业思考问题的学科模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较难改变。跨专业的研究生是带着其原来本科专业背景入学的,他们的专业思维还保留了许多原有专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生阶段专业的思维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学生转化和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专业学习。这种专业思维的改变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确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进行专业思维模式的训练。
第2个回答  2021-01-25
跨专业考研最困难的是什么?比起选择本专业考研,跨考是一个更勇敢的选择,也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考研路。如果你已经走在跨专业考研的路上,就要做好全力冲刺的准备!

近十年来,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不仅本科生持续扩招,对于研究生来说,招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幅,而且在本科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把考研作为毕业去向的选择之一,而在这部分的毕业生中,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也为数不少,根据研招网的调查统计数据,超过1/5的学生是跨专业考研。

在影响跨专业考研成功与否的众多因素;小编认为,对于专业的选择不仅影响到复习、复试、录取,甚至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也有重要的影响。跨专业考研困难有很多,每个细节都要注意。

1、专业课基础薄弱

对于跨专业考研来说,最难的部分要属专业课学习。首先,跨专业考研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学习另外一个专业本科所学的几乎全部的知识,你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储备缺乏,需要比那些本专业考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还会挤压对于公共课学习的时间。

在为期一年的复习过程中,如果你去跨专业,从冷门跨到热门,或者跨到完全不相干的专业,你必须考虑,你所要学习的所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不是你的基础能够在一年时间里面完成的,这是很现实的,不是光凭热情和勇气就能解决的问题。

2、思维的转变难

跨专业考研时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有的甚至是理科与文科之间的转换,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学科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模式不同,二者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如果你是从理科转入文科的学习,那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重要。如果你从文科转入理科学习,那么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就非常重要。

3、收集资料难

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第一要收集院校考研动态、参考书目、历年真题等;第二要收集所报考专业本科生的期末考试题目、课堂笔记、教师课件、课堂作业等,如果这些信息特别难以查找,也不要过分浪费时间于此,抓住参考书和真题即可,你找不到的信息或许他人也不是很容易就找到;第三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的情况。尽量多的获得相关信息,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备考。

4、面试会出现困难

现在许多大学选择生源更偏向于选择本专业或者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所以跨专业考,即使初试通过,也会再复试阶段遇到很大的困难。

5、心里压力会更大

跨专业会对你的心里压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你会害怕它的难易程度,害怕学不会,近而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

跨专业考研有哪些忌讳?

1、不要只看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不要一昧追求热门,而忽略了兴趣和专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远比跟风选择热门好太多!

2、信息闭塞,不可闭门造车

考研最忌信息闭塞,只知道闭门造车!建议大家可以找下身边和自己同一专业,跨专业考研到同一专业的学长学姐取取经,同一路径,更有可复制性!

3、部分专业有限制

部分专业可以接收跨专业考研生,但会要求有一定基础,例如一些艺术类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等。如果没有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因为基础不足而吃力。有的专业由于专业性很强,限制本科专业。一般来说,很多医学类专业会有限制,如果你本科不是法学专业,就不能报考法律硕士(法学),只能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

跨专业考研加试只是针对同等学力的考生。初试科目以各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一般不用加试。但是考上后有的学校要求跨专业考研生必须补选一定学分的专业基础课。跨专业考研和本专业考研的要求在复试和初试的要求是一样的。分数线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是跨专业考研生就放低要求,也不会因为你没基础就提高分数。

考研难度等级

等级一: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难度最小,小到不接受反驳,各种资源全都占了。一定要张开嘴迈开腿,这么多资源要好好利用。

等级二:本地区、本专业、跨学校 比等级一难一点点,难在人脉资源不方便获取。要向本专业的学生打听报考信息。

等级三: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绝大多数考生都属于等级三,唯一的优势就是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会比跨专业相对容易。难就难在跨地区、跨院校。

等级四: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和等级一相比,等级四最大的特点是跨专业。很多考生早就开始复习专业知识了,只有扎实专业知识在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等级五: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三跨专业考生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毅力,除了要面对搜集院校报录数据信息等问题,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每年考研人数不断创新高,考研竞争力很大,跨专业考研更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既然选择考研,就要坚持到底,考研是场持久战,努力终将收获!
第3个回答  2021-01-25
1.参考书目难找部分院校取消了考研参考书目,对跨考生来说相当于多了一层障碍。本专业考生熟悉教材以及学习思路,在备考过程中比较有优势,而跨考的考生在备考时没有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小编建议跨考考生在择校时尽量选择有参考书目的院校或者找该专业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咨询,一定要将考研参考书目找准。
2.基础知识不扎实跨考成功后,在面临导师布置的任务及课题时,跨考考生基础知识较本专业的考生可能会有欠缺,导致自己失去信心。这时候大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对之后的学习做好规划,培养对新专业的“感情”,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