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写家乡人或事的散文2000字数

如题所述

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山和水。那清幽幽的山,清粼粼的水,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家乡的山以怪石著称。只要你拾级而上,便会看到山上数以千计万记、姿态各异的石头。它们有的互相依靠,像是在说悄悄话,那神情宛如羞涩的少女,将头背向游人;有的则高高站起,抬头向上,似乎要对天长啸,以抒发心中的激情;还有的山石这儿一堆那儿一堆向是在游戏的顽童……多有趣啊。

  但我偏偏爱的是那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春天百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夏日佳木翠绿,树阴满地、凉风送爽……真是一派迷人的好风景。我常在暑假上山,流连于果树林之中,那里所展示的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芭蕉树绽着宽阔的枝叶,沐浴着阳光,青翠欲滴,最撩人的是一串串的香蕉,向跟人捉迷藏似的,半遮半掩,把自己的身躯紧紧靠在树干上。而在琵琶林里又别有一种气氛,周围高耸参天的树木遮住炎炎夏日,偶尔有一两点余光洒落在地面上,林中阴凉极了,琵琶青青的,在暗淡的光线下叫你摸不着它在哪儿。

  山的灵气来自于水,在山腰平坦处有一水渠终日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渠中偶尔也见小鱼,它们皆若空游无所依。

  是这生命的水,造就了灵山,滋润了沃土花木,也滋润着家乡人的心田。

  我站在山顶,眺望着远方:田垄方方,一派勃勃生机,心中不禁赞叹:“多么壮观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衷心地赞美家乡的山和水啊,我歌唱家乡的山和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8
  难得回一次老家,趁这十一长假的空儿,终于下定决心回一趟老家。
  老家是个发达的县级市,中国科技五金城,据说此前不久刚开过一次博览会,签了多少亿的定单。这里的工业很发达,不是靠某种虚假的泡沫经济支撑,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工业经济撑起了半壁江山。
  我老家这一带,原先是个乡,现在连乡都没有了,名某某镇某某处。那天和金华的同学浪游此处,突然一惊,所谓沧桑巨变,无非此也。
  第一眼见到我哥的乡下房子时,让我大吃一惊,装修漂亮得像城市里的建筑一样。父母住的是楼下的套房,有卫生间,有厨房,比我城市里的公婆住的房子都要好。因为是水果之乡,房前屋后都是各式果树,又因为近十年没有砍伐,门前的小山植被皆已郁郁葱葱。那天我和父亲一路散步,他也很少出来,我说就这样再过十年二十年,山上的树还要茂盛,他说哪需十年,再过几年,就会很像样了。
  乡野里还能看到金灿灿的稻谷,但和果树夹杂其中,已不多见。这里的农民多已不种粮食了,菜也很少有人种,都到镇上去买。反正对他们来说,糊嘴已是简单的事,问题最大的是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倒不是没学上或上不起学,而是嫌弃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差,有的甚至连孩子上幼儿园也送到远地去。我原先上的那个中学已改成小学了,原先还有初中。据说去年只招到20名学生,今年干脆连初中也不招了,只剩下小学部。学校里正在大兴土木,但一个没有多少学生的学校,还有多少生气呢。走到街上,教师们常让乡亲们指指点点,说他们都不太务正业。那么孩子们上哪读初中呢,据说都是送到城里的中学里去。有的家庭条件好,甚至从小学开始,就让孩子在城里念书。费用自然不菲,借读费或赞助费总要七八千,再加上孩子的住宿费生活费,一个孩子在城里读书的成本绝不低。好在孩子少,这里的计划生育是比较成功的,很少有人愿意生第二胎。越是经济繁荣的地方,人们养儿防老的必要性被降到最低。所以乡镇裁减,也就有了可能。
  我的一个亲戚孩子才5岁,打算从小学开始就把他送到城里去,他们的出发点其实也不复杂,孩子的爷爷说,就是教普通话,乡村小学也没有城里老师教得准呀。言下之意是,哪怕只是让孩子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年花个万把元也是划得来的。
  我记得原先我们这个村还有个小卫生站,但现在没有了,乡人看个病买点好菜都去城里,难怪这里的班车极多,很有点像城里的公共汽车,每十分钟就有一班车来。车极新,车身标志及车内设置也跟公交车一样,进得城里,三四十分钟的车程,只要4元钱,便宜得都让我吃惊。我那天坐车回城,车里空荡荡的没几个人。这样难道不亏本么?据说这条线,是一个老板专门买下来的,一年不知上交多少钱。反正他买下这条线路,又买来车辆,然后以相同的价格一一转包出去。为了防止车辆之间互相拉客,规定所有车辆统一上缴营业额,然后再由老板发放同一的报酬给司售人员。这样就避免了拉客。服务态度自然也都很好。
  我们这个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不过我还是沿用这个称呼)在永康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们没有发大财的,也很少有人办厂的,只靠果业收入,不稳定,且偏少,尤其是这几年,水果价格一落千丈,今年卖桃子的几乎都亏了本,只有一种紫皮李子,价格还卖得不错,但随着这种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未来价格下滑是确定无疑的。我大哥大嫂做水果已十几年,在温州做得很大,他们长年做,也做出了经验,就像他们这样的水果大老板,一年的收入也不是太多。我父亲说,如果以他们俩做水果的那种敬业精神和智商,做其他生意,只怕早发了。
  我曾经和一位同事探讨过皖浙两地的经济人文精神。浙江之所以发达,在于很早就有很多人经商,经商传统可谓代代传承,就在文革那种动荡的年月里,也有很多人不惜冒着大风险,跑到外面做生意,那时叫“投机倒把”。有人还跑到新疆西藏去。我们这个地方很早就出产打铜打铁的小工匠,所以形势一放开,很多人就捣腾起五金办起工厂来,现在永康的五金业是全国闻名了。中央一套的黄金时间段永康五金城的广告天天上榜,最兴盛的时候,永康上中央一套的广告就有七八个。办企业发大财的很多,有几个乡镇,很多人都在办厂,本钱少的办小厂,本钱大的办大厂,甚至成为大集团,已经蔚然成风。有人办厂,便有人出去跑销售,做零件加工的也多,基本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合肥几个大市场做五金的基本上都来自浙江永康,也因此,合肥到永康的班车每天都有。只是几年来车票不但未涨一分,反而降了不少,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我从合肥走时,是十月一日,卧铺车里就有安徽去永康的打工者,我邻铺是岳西一农妇,有两个女儿了,一个女儿在读高中,一个女儿中专毕业后在杭州找到了工作。她从去夏出来打工,一年多没回家,直到不久前台风把她家房屋冲毁,她才回了一趟家。她老家是肥西人,两个妹妹、妹夫都在永康打工。每月打工收入有一千四五元,她得寄一千元回家。她说两个孩子读书,她被她们读怕了。经济负担实在受不了。现在她巴不得小女儿明年考不上大学。尽管女老板对她不错,但她说打工还是苦啊,一家子天各一方,很难相聚。她说她再打一年工,就要回家盖房子了。这次台风冲毁房屋,她那个自然组二十户人家,只剩四五户人家房子没倒,倒房户政府虽然补助了几千元,但女儿说,要盖就盖好一点,在岳西那种地方盖一栋稍好一点的房子,没个十来万怕也不行。路上停车吃饭的时候,我看她一直磨蹭着不愿去排队买饭。后来看她只舀了一碗免费的汤喝,一路上再没见过她吃东西。我便捧了两捧大枣送她吃,跟她说,我吃不了,她才肯吃。这一路上,还有老人带孩子的,原来是父母在那边打工,爷爷趁十一期间孩子放假,送孩子跟父母见面。
  我曾经想做一个乡村调查,解剖一个小乡村。不过,这次在农村也算有了一些初步观察,我们这一带也有人出去打工的,不过多半是做点小技术活,挣点小钱花花不是太困难。出去开店做小生意的也有不少。我的一些亲戚中很多人没有多少高学历,但日子过得很殷实。他们既或出去打工,也都能打出一点名堂来。成为拿高薪的白领。这或许和他们从小接触这边的经济环境观念开放有关。这边的菜价比合肥要贵,据菜摊的小老板说,这里越贵的菜越有市场,可见,一个穷人,要在这里生活,怕也是不容易的。永康的邻县是著名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义乌此前一直排名中国百强二十名左右,永康是前几年新晋百强的,原先是七十几位,这几年好像还在往前位移,这一点永康人很无所谓,因为周边都是强手。隔壁的东阳义乌,再远一些的诸暨萧山,都是厉害的角色。永康这个县级市,目前的城市规模已然不小,不亚于一个中等城市,而且还在不断膨胀着,房价和合肥差不多,每平米三四千元。拥有私家车的人很多,拥有一幢几百平米楼房的也有不少。休闲经济已成气候。我们村后不远有一山,颇陡,并没有多少风景,但因为是永康第一山,一个银行职员辞了职出来,承包经营这座山。现在节假日开着小车去爬山的人已然很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