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性格行为学?

如题所述

性格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性格天赋、人际关系、行为管理的行为心理科学。通俗地讲,就是一门读懂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心理科学,是生命的大数据系统。

掌握了性格行为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生命关系提供指导方向,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研究依据:
性格行为学是通过将东方古老的《周易》、《河图》、《洛书》、《黄帝内经》、《算经十书》等经典学问要义,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维度的核心规律,结合西方的《万物皆数》、《几何原本》《遗传基因》等关于数学 、统计学和遗传基因学等核心理论,融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等,并经过大量案例验证而创立。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复杂的理论依据,才能研究出最终实践的简易操作。

划重点!!👇

通过一个人的阳历出生年月日,读懂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天赋,帮助建设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做任何事情都能事半功倍。

再通俗点说,就是通过这个学科或工具,让你知道你是谁,你在哪,你要去哪。

你可以当它是你的人生GPS。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5
性格行为学是通过将东方古老的《周易》《河图》《洛书》《黄帝内经》《算经十书》等经典学问要义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维度的核心规律,结合西方的《万物皆数》《几何原本》《遗传基因》等关于数学,统计学和遗传基因学等核心理论,融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等,经过大量案例验证而创立的一套致力将性格行为在“天赋、关系、管理”三大核心领域,进行研究测评和解析指导的落地实操与践行系统,旨在创造一个“实证-实修-实效”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和“知人-懂人-塑人”的生命关系生态,以真正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第2个回答  2020-07-25
《性格心理学》是由性格心理学创始人杨健先生:结合了心理学、行为学、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性格学等先进学科,依据人类日常行为习惯、行为风格、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进行研究归纳。最终将人类的各种模式划分为四种性格特征:1、活泼型 2、能力型 3、完美型 4、和平型。 使人们对他人的日常表现与反应具有可判断性与预知性。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区分不同型的性格,以便更融洽的相处。
第3个回答  2020-07-25
1. 创建健康平衡的关系:
- 那些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如自卑、自信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种个人特质。但实际上,它们表达的都是关系,都要借助关系的框架才能准确理解它们。
比如说自信,我们习惯上说,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但从逻辑上讲,是没有“A相信A”这回事的,有的只是“A相信B”,所以“自己相信自己”这个说法准确的意思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用“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概念讲,自信就是“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如果在童年时,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相信,他就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从而形成了自信的内在关系模式。同样的,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 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 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 构建更健康的关系,概括为三点:
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要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关系模式的结果。
当对方的互动太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也就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
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2. 特立独行or随大流
如果一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比如火车站的出口,那么随大流往往是明智的选择。然而当一个事实,它会随着人们对它的预期和采取的行动而变化,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意愿会对事件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股价,那么随大流很可能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准确清晰的判断,并在此指导下特立独行,那么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
一个人必须保有其特立独行的品质,但在特立独行之前,你也得识大流,不然根本没有你特立独行的机会。
3. 同理心
同情(Sympathy)和同理(Empathy)的差异。黄亚生引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观点说,同理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不幸产生怜悯、感到悲哀,而是把自己和他人换位,用他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人的处境。通过这种换位思维的能力,一个人就能够让自己感受到他人的感觉和感情。而同情,一般情况下,仅仅是指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怜悯和悲哀,但并没有通过换位思考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人为什么会换位思维?或者说,一个人为什么要主动站在其他人角度来看问题?答案是,具备换位思维的人往往也具有一种时空概念,也就是,我会从你今天的处境,推导出我明天可能的处境。因此,人的同理心并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考虑到自己的代入行为。这就可以推导出,人的自私和人具备同理心是没有本质矛盾的。
同心圆的中间是自己,往外依次是家人、亲密朋友、普通朋友、同阶层群体、同国家群体、同人种群体、其他人、甚至延伸到其他生物。一个人的同理心随着同心圆的向外扩展而逐渐减小。黄亚生教授说:“人类文明就是一段从一个小的同理圈向一个大的同理圈演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