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调查需求

如题所述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地质工作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时代性、地域性特别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将由2000年的1250美元,发展到2020年的5000美元以上,总的要求是: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良好。这些总体目标显示出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是全面、多角度、多层面的。

从需求的范围看,包括整个中国陆地、大陆周边和海域三个方面,特别是开拓海洋资源空间、保护海洋地质环境、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与我国资源互补等,都需要地质调查工作。

从需求的纵深看,地球表层、中深层、深层的地质工作都有需要。对表层,主要是对资源分布情况和地质环境的需要;对中深层,它既控制着表层的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又受地球深部过程的影响;而对深层,它直接控制着地球动力学过程,是经济社会对地球表层、中深层需求的派生需求。

从地质调查的程度看,存在着空白的新区、工作程度中等区和工作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这三种情况都存在着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新区需要补课,扩大地质调查覆盖面;对工作程度中等区,重点是补充完善新内容;对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需要用新技术、新理论、提高认识水平。

从资源来源看,存在三个不同层次,新矿带、重点成矿带和老矿区。这三种情况,对公益地质工作都提出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要求。

从环境要求看,存在生态脆弱区、中轻度污染区和严重污染区。这三个不同层次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把上述五个角度对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加以梳理,可以从三大方面描述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

一、对新区或空白区地质填图的需求

实现地质填图工作全面覆盖国土面积,提高区域性、面积性的地质工作程度。全国中比例尺区域覆盖面积仅为50%,1∶5万区调的覆盖面积仅为18.8%。中比例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的调查,尚有50%的空白区。即使是在东部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的省区,也存在着空白区,浙江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陆地面积的60%,他们所管辖的海域,更需要水工环的区域地质调查。如舟山市随着城市的扩张,海岛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淡水匮乏,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深海钻探取水地质工作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开展重要建设区域1∶5万区域地质和水工环调查以及水下钻探工程。

二、对基础地质数据更新的需求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地质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通过50多年的工作,仍处在第一轮之中。这些调查成果由于受不同时期政策、地球科学理论、地质勘查技术的局限,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存在参数少、精度低、数据老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更新换代。同时,我国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要也相应地提高了。他们要求地质界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新认识若干地质问题。比如浙江省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划分、江绍拼合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时代属性与成矿作用、变质岩基地划分对比及成矿作用等基础地质研究,尚停留在80、90年代初期水平,影响了浙江区域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也制约了地质找矿特别是“攻深扫盲”的进展。要求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

三、重点地区各具特点的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质工作本身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不可能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重要经济区及城市密集带、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等,对地质调查需要有更高的或特定的要求,靠面上的覆盖和认识的更新换代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特殊加密的方法满足其需要。经济区和城市密集带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主要是区域环境地质、区域工程方面的地质信息。比如长江三角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要求在地质工作的规划中加强长江三角区城市地质工作部署,以确保该地区城市稳定持续发展。重点成矿区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的地质工作需要,主要是来源于地质调查的部署,反映地质调查供给方的安排,但是它的驱动力还是来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潜力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在国家层面上,而且在省区、地区甚至县市层面上都有需要。在青海、甘肃等许多县市的调查中,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尽快搞清本区的矿产资源家底。

四、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各个地区反映强烈

中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在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经济区,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尚有不少空白区,尤其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更低,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陆地面积的40%,远不能满足矿产勘查和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的需要。急需在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系统开展多目标、多学科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大中比例尺综合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此外,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区域大地构造格架、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等。

贵州省虽然已做了较系统的地质工作,并有许多重要的地质成果,但大多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应用新的地学理论和观点、新的科学思维、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取得新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和完善测区的地层序列,重新认识和研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切实提高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建立起完整的基础地质调查数据库是当务之急。

东北三省几十年来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工作区的基本地质概况,但由于本区经历了前寒武纪陆块演化、前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复合造山作用,中生代以来又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构造体制的叠加转换,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加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虽然全区基岩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完成,但限于当时的工作条件加之自然地理因素制约,一批1∶20万区域地质图调查精度不足,在大兴安岭成矿带尤为突出。已完成的1∶5万区调主要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和重要成矿带上,且调查面积极为有限。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重大地质问题有待进一步加以解决。如:兴蒙造山区内一系列地块的地质年代和构造归属问题,额尔古纳地块与东乌旗—多宝山岛弧岩浆岩带之间关系,泥盆纪与早石炭纪的地质构造特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程度提高。此外,东北地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存在较大的争议,长期不能统一,尤其是新太古代(大兴安岭北部和黑龙江东部)—古元古代变质地层(辽吉东部)、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大兴安岭地区陆相火山—沉积地层以及黑龙江东部海陆交互地层)的区域划分对比问题更为显著。需要进一步查明前中生代地层系统的组成、分布特征及规律;需要开展中生代区域地层对比。通过详细的对比研究和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系统。再有,工作区北部兴蒙造山区一些地块上发育的侵入岩形成时代争议颇多,对其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不甚明了,制约着对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大地构造分区的认识。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对区域成矿作用影响强烈。需要通过区域地质综合调查工作,结合同位素测年数据开展区域火成岩组合及年代格架研究,了解中生代火成岩组合及热事件格架特征,进而提高东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由于对区域地层、构造和火成岩地质认识存在的大量问题,使得对区内一些制约资源与环境地质背景的重大地质问题认识不清。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构造演化及与油气资源的关系尚需深入调查研究。此外,由于已有的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数据形成于不同时期,在区域重力调查方面,原有的区域重力数据需要用新的技术方法加以处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和黑龙江东部尚有大面积1∶20万重力数据空白区,综合性航空物探工作尚未大面积开展。特别是受当时区域化探方法等因素制约,20世纪完成的大批中比例尺化探数据准确性不够。尽管东北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已基本覆盖了基岩山区。但是2000年以前开展的森林沼泽景观区扫面工作方法不够完善,需要更新方法,更新技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