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语文?

如题所述

这本小书,由一粒灯火开篇。八年前的一天,那煤油灯的豆火,突然间从我记忆深处闪跳出来。我借着亮光,看见了我的婆婆当年惹我大哭的那个模样。我还看见了,一直挡在她身后的文字也被映亮,朝我漫卷过来。

我的婆婆去世以后,我为她写一篇纪念文章的计划一再搁置,一去二十年。这一回,灯光一路照顾,《婆婆》一气呵成。这篇散文发表以后,有人对我说不止阅读一遍,还有人对我说阅读时落泪了。事实上,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一直这样感伤着,并且决意把亲情和乡愁一路写下去。

我在乡下长大,已经在城市定居多年。我的父亲母亲一直住在老家,年岁越来越高。我知道,无论我为他们写下怎样的文字,都不能为他们排解孤独,反倒可能让他们受累而烦扰。我与其远远地躲在一边写文章,不如多回老家陪陪他们。这样纠结下来,结果是,关于亲情的后续文字付诸阙如,我回老家的次数并未增多。

那一粒灯火,却是一个不灭的伏笔,一直有着星星点点的照应。近几年来,我时常在夜里望着灯海,认定某一扇窗里亮着的是那早年的煤油灯。我也时常在白天里故意把街声听错,让它成为壑里的水响,以及回声。我大概是要以这种孩子气的方式,调动我最早的记忆,复习我最初的成长,呵护我尚未成熟的乡愁。

最近一年,我不再踟蹰,一鼓作气,写出了《晒场》《放牛场》和《我的语文》。

我再对《婆婆》略做补订,与三篇新作汇成一册。

我用八年光阴,回听我十几年的童声,一朝变嗓。

我用四篇散文,拼接我小时候的脚印,一路向前。

我用一个篇名来做书名,正是因为听人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我在《我的语文》一文里说,我弄丢了平生认下的第一个字。此时此刻,我认定这个字已经找回,就是“我”。这一组散文都端着大块头的架子,看上去,“我”却是那样渺小而卑微。我终于弄清了,这个“我”,是月光下平躺的一张簸箕,是晒场上遗落的一颗粮食,是牛鼻索牵连的一声呼喊,是小人书溜出的一个小故事……

过去几十年间,不知还有多少词句被我丢三拉四,胡乱抛洒。那些关于农具的名词,关于农事的动词,关于乡风民俗的俚语和谚语,连同温煦和欢娱,连同寒苦和悲辛,在我身后随风飘散……

或许,我只有用这“非虚构”的文字,把一盘石磨、一块院坝、一个背篼、一只书包和一支童谣保存下来,把行将远去的陈年旧事挽留下来,把庞杂的思绪部分地安顿下来,才有可能逐渐认清并真正找回那个小小的“我”。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终将参与一代人的历史。

一个人的乡村记忆,或会唤起一些人的乡愁。

乡下有一句老话,一苗草有一颗露水养。我说不准,是我的文字养着我的乡愁,还是我的乡愁养着我的文字。或许,它们互为露水,养着对方。它们互相关照,也一定会为更多的人所关注,这就像我那亲情的文字,当初所受的厚爱一样。

无论如何,我已经把对往昔那没来由的牵挂,对乡土那无边际的眷恋,以及对命运那不成熟的忧伤,尽可能多地说了出来。我想,至少有一个人,一定有一个人,依旧愿意倾听我的述说,和我一起体味这一份追忆、惦念与缅怀。不管我们的乡村经验或同或异,或多或少,或有或无,他都愿意和我一起,呵护这一份庄重、天真与悲悯。

最好不过的是,还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以及更多的人,愿意打开这本真实的书。

关于真实,需要说明的是,我让书中的个别人物使用了化名。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老家永远在那儿,我必须为自己管护好每一条还乡的路。

我为此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是,我需要在这儿说的,好像只有这些了。

马平

马平,1962年生于四川省苍溪县,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一级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山》《香车》《山谷芬芳》,小说集《小麦色的夏天》《双栅子街》等。《草房山》获第五届四川文学奖。近年连续推出《婆婆》《晒场》《放牛场》《我的语文》等长篇散文,其中近两万字的《晒场》被《散文选刊》全文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

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尊重个性,启迪灵性,向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延展。

大语文教育主张启迪灵性

大语文有多大?

大语文内容全面:涵盖国学、阅读、写作、口才、书法等内容,模糊学科界限,构建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态链;

培养系统:以学习为中心,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几个方面,立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影响深远: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更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

大语文教育有多重要

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树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源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

语文能力让孩子受益终生

大语文教育能提升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善于沟通和交流,懂得审美情趣,懂得幸福生活,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孩子未来在职场的竞争力。

第2个回答  2017-12-27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培训行业的老师,我是一名常住在长沙的外地人,

但是我,在长沙,学在长沙,工作在长沙,也乐在长沙,

我是木鱼老师,为长沙大语文发展而奋斗!

2017年初,结识大语文体系,得益于认识的一位老师,长沙大语文探索者,陈吉鸿老师。

他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适合长沙本土发展的语文体系,于2016年遇见了大语文社,

并下定决心,要把大语文在长沙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于是,一家小小的大语文学习机构就出来了。

年初,3月,有创业想法,一遇大语文误终身。

所以,就义无反顾的跟陈吉鸿老师,大橙子老师,一起做大语文,一直做下去。

我们三,为长沙大语文启曦教育代言。

因为两位陈老师,大语文在长沙落地生根,

因为两位陈老师,让我们大语文课程在河西领先一步,

因为两位陈老师,让我们看到大语文在长沙发展的希望,

因为两位陈老师,让我看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伟大情怀,

因为两位陈老师,我们启曦教育变成了仨。

如果要给长沙大语文另取一个名字,

我们都会想,那应该是:

启曦大语文

启曦大语文,这五个字凝聚的不仅仅是我们学校和大语文课程,

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我们三的教育理想和大语文在长沙的发展。

一年前行,艰辛困苦,我们相互帮助,彼此打气,

有过争吵,有过怀疑,有过失望,

但是我们走过一关又一关,

凭借我们心里那股不认输的劲,

让启曦教育活了下来,并更好的活了下去,

势要把我们的梦想去实现。

现在,我们越来越好了!

长沙大语文已经落地生根了,开始发展了!

越来越多的大语文课程都涌现出来了,

但是我们不忘初心,坚持到底,

把我们的大语文做好。

在我们三心中,

长沙大语文只能是启曦大语文!

第3个回答  2017-12-27

我们从一开始上学到至少高三毕业我们都在一直的学习语文。那么语文究竟是什么呢?

叶圣陶老先生在“ 认真学习语文”这篇文章中写到: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其中一点是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个概念,让人易于理解、接受。而现在的一些专家非要故弄玄虚,不把你说得晕头转向,不足以证明其水平有多高。这就是差距。

语文作为课程名称,是国语和国文的合称。建国前,小学开设“国语”课,中学开设“国文”课,建国后“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叶圣陶老先生还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现在语文课得到了重视,直接原因是中高考中的分值增加了,区分度更大了。但学习语文绝不是为了应付中高考。

语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首先,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其次,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

当人们走入社会以后,会发现语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一个谈吐优雅的人,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个理解能力较好的人,三下两下就会成为熟练工人;一个读书多见识广的人,干啥像啥即使转行也照样行……语文学好了,不仅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信自豪,更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

总之,要重视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